用AI“一键脱衣”,真脏!

2024-08-29 09:06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黑灰产平台上存在不少售卖网红、女星的“AI脱衣”照片群组。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AI已从当初的“工业级”技术变为指尖应用。然而,更低的使用门槛和更简单的操作方式,却为别有用心之人提供了便利,让最好的技术被用在了最坏的地方。从用AI换脸诈骗到用“AI脱衣”造黄谣,一些人寡廉鲜耻、毫无底线,可谓作恶多端。严惩AI犯罪已刻不容缓,但要做到有效打击,仍有两大痛点要解决。

  一是难以追溯的传播渠道。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犯罪,“AI脱衣”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这也是不法分子有恃无恐的“底气”。据报道,这些制图者和传播者大多借助一款国外社交软件发布信息,该软件还具有“阅后即焚”的功能。这不仅让受害者取证困难,也让执法者陷入困局,难以对黑色产业链上游的不法分子实现精准打击。

  二是难以估量的维权成本。对受害者来说,抓住AI背后的黑手可能是一场漫长的角力。此前,某大学一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被拘留一事,结果虽大快人心,但从受害者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反复遭受的精神伤害来说,维权成本不言而喻。更何况,现实中还有大量受害者因为缺乏有力证据,无法将造谣者绳之以法,维权之路道阻且长。

  魔盒已开,如何关上?恐怕眼下暂时无万全之策。正如有专家所言,我们无法完全阻止个人使用AI生成伪造视频或图片。对此,阻止有害内容传播,并提高违法成本,或许是破局之道。前者不妨先从国内平台入手,定位传播源头并实施打击,阻断黑色产业链条。后者需尽快为“AI脱衣”套上法律缰绳,强化惩戒震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AI“一键脱衣”,真脏!

2024年08月29日 09:06   来源:广州日报   陈文杰

  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黑灰产平台上存在不少售卖网红、女星的“AI脱衣”照片群组。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AI已从当初的“工业级”技术变为指尖应用。然而,更低的使用门槛和更简单的操作方式,却为别有用心之人提供了便利,让最好的技术被用在了最坏的地方。从用AI换脸诈骗到用“AI脱衣”造黄谣,一些人寡廉鲜耻、毫无底线,可谓作恶多端。严惩AI犯罪已刻不容缓,但要做到有效打击,仍有两大痛点要解决。

  一是难以追溯的传播渠道。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犯罪,“AI脱衣”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这也是不法分子有恃无恐的“底气”。据报道,这些制图者和传播者大多借助一款国外社交软件发布信息,该软件还具有“阅后即焚”的功能。这不仅让受害者取证困难,也让执法者陷入困局,难以对黑色产业链上游的不法分子实现精准打击。

  二是难以估量的维权成本。对受害者来说,抓住AI背后的黑手可能是一场漫长的角力。此前,某大学一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被拘留一事,结果虽大快人心,但从受害者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反复遭受的精神伤害来说,维权成本不言而喻。更何况,现实中还有大量受害者因为缺乏有力证据,无法将造谣者绳之以法,维权之路道阻且长。

  魔盒已开,如何关上?恐怕眼下暂时无万全之策。正如有专家所言,我们无法完全阻止个人使用AI生成伪造视频或图片。对此,阻止有害内容传播,并提高违法成本,或许是破局之道。前者不妨先从国内平台入手,定位传播源头并实施打击,阻断黑色产业链条。后者需尽快为“AI脱衣”套上法律缰绳,强化惩戒震慑。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