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希望走出“唐尚珺困境”

2024-07-29 06:45 来源:光明网

  7月24日,唐尚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称自己已被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录取。录取信息显示,当前档案状态为“已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批次“本科普通批”,科类“物理类”,专业名称“信息工程”。

  今年是35岁的唐尚珺第16次参加高考。平心而论,他在互联网上可谓毁誉参半了。他的社会评价变得复杂,似乎从一个高考的励志者,变成了一个高考的“投机者”,如今又变成了彷徨者。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人们喜不喜欢,唐尚珺都能轻易获得舆论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他已经“成功”了——哪怕是以一些人不喜欢的方式。唐尚珺本身已经变成高考语境下的符号,他未来的人生大概率要和他的高考故事紧密相连,而不是全部系于人们出于朴素认知所设想的路径:读书-毕业-找工作。

  在最新的报道里,唐尚珺已经开始直播,也发起了“这次要不要读大学”的投票,这或许已经透露了他未来可能性的端倪。他身上的标签,让他的人生有了传统路径之外的元素。

  在这里不评价唐尚珺本人如何,仅仅从唐尚珺过去十几年的高考历程来看,他确实是剖析高考本身的样本。他之所以可以十几年如一日的高考,恰恰是因为高考在社会生活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高考本身就凝聚了大量的“资源”,并投射到他的身上。

  支撑唐尚珺走完复读路的,除了本人的意志外,也是因为能获得奖金和赞助。他曾自陈“在各个复读学校拿到的奖金、生活费大约有30万元”,这些想必给了他复读的动力和可能。这或许本身就是高考意义最生动的诠释——考生仅仅是复读、考上好学校,就已经可以获利了,高考的地位和分量不言而喻。

  而另一个支撑则是唐尚珺本人的眼球效应。在网络上有不少人表示对唐尚珺霸占热搜的厌倦,但毫无疑问,他总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舆论的关注。这并不以个别网民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高考本身太有话题度,太能牵动社会的神经了。唐尚珺作为高考路上的“虔诚者”,那么他的命运如何当然也就会受到大众舆论的偏好。

  所以,唐尚珺的16年高考路并不只属于他本人,也是高考本身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是高考这个制度衍生出的社会期待乃至“经济价值”的投射。可以想象的是,唐尚珺如果参加其它考试连考16次,大概也不会有多少关注,更不可能获得奖金和赞助。

  这一次,很多网民希望他别再复读,很多人似乎比本人更对他的前途上心,希望他能走出高考。换句话说,这不只是唐尚珺要走出困境,而是人们希望走出“唐尚珺困境”。

  在这十几年的过程里,人们亲眼见证了高考如何挤占他的人生,围观者都觉得喘不过气。而“唐尚珺困境”,与此类似的,是一场考试对人生过于重大的决定性意义,是考试催生了扭曲正常教育模式的“奖励型复读”,是一场考试凝聚了过高的话语权重。人们希望唐尚珺走出高考,也是渴望破除一考定终身的愿望,希望这能成为一个既属于他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告别仪式”——让高考回归平常,不再出现光怪陆离的奇观。

  最后,还是要祝福唐尚珺。本质上来说,他也是被机制和环境推着走的那个人。无论做何种选择,人生的成长和自主终究是他自己应该学会的一课,他需要自己摸索。同样的,如果人们不希望高考过于“关系重大”,希望搭建多元化的成才模式,那么社会也需要摸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们希望走出“唐尚珺困境”

2024年07月29日 06:45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7月24日,唐尚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称自己已被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录取。录取信息显示,当前档案状态为“已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批次“本科普通批”,科类“物理类”,专业名称“信息工程”。

  今年是35岁的唐尚珺第16次参加高考。平心而论,他在互联网上可谓毁誉参半了。他的社会评价变得复杂,似乎从一个高考的励志者,变成了一个高考的“投机者”,如今又变成了彷徨者。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人们喜不喜欢,唐尚珺都能轻易获得舆论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他已经“成功”了——哪怕是以一些人不喜欢的方式。唐尚珺本身已经变成高考语境下的符号,他未来的人生大概率要和他的高考故事紧密相连,而不是全部系于人们出于朴素认知所设想的路径:读书-毕业-找工作。

  在最新的报道里,唐尚珺已经开始直播,也发起了“这次要不要读大学”的投票,这或许已经透露了他未来可能性的端倪。他身上的标签,让他的人生有了传统路径之外的元素。

  在这里不评价唐尚珺本人如何,仅仅从唐尚珺过去十几年的高考历程来看,他确实是剖析高考本身的样本。他之所以可以十几年如一日的高考,恰恰是因为高考在社会生活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高考本身就凝聚了大量的“资源”,并投射到他的身上。

  支撑唐尚珺走完复读路的,除了本人的意志外,也是因为能获得奖金和赞助。他曾自陈“在各个复读学校拿到的奖金、生活费大约有30万元”,这些想必给了他复读的动力和可能。这或许本身就是高考意义最生动的诠释——考生仅仅是复读、考上好学校,就已经可以获利了,高考的地位和分量不言而喻。

  而另一个支撑则是唐尚珺本人的眼球效应。在网络上有不少人表示对唐尚珺霸占热搜的厌倦,但毫无疑问,他总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舆论的关注。这并不以个别网民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高考本身太有话题度,太能牵动社会的神经了。唐尚珺作为高考路上的“虔诚者”,那么他的命运如何当然也就会受到大众舆论的偏好。

  所以,唐尚珺的16年高考路并不只属于他本人,也是高考本身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是高考这个制度衍生出的社会期待乃至“经济价值”的投射。可以想象的是,唐尚珺如果参加其它考试连考16次,大概也不会有多少关注,更不可能获得奖金和赞助。

  这一次,很多网民希望他别再复读,很多人似乎比本人更对他的前途上心,希望他能走出高考。换句话说,这不只是唐尚珺要走出困境,而是人们希望走出“唐尚珺困境”。

  在这十几年的过程里,人们亲眼见证了高考如何挤占他的人生,围观者都觉得喘不过气。而“唐尚珺困境”,与此类似的,是一场考试对人生过于重大的决定性意义,是考试催生了扭曲正常教育模式的“奖励型复读”,是一场考试凝聚了过高的话语权重。人们希望唐尚珺走出高考,也是渴望破除一考定终身的愿望,希望这能成为一个既属于他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告别仪式”——让高考回归平常,不再出现光怪陆离的奇观。

  最后,还是要祝福唐尚珺。本质上来说,他也是被机制和环境推着走的那个人。无论做何种选择,人生的成长和自主终究是他自己应该学会的一课,他需要自己摸索。同样的,如果人们不希望高考过于“关系重大”,希望搭建多元化的成才模式,那么社会也需要摸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