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近日里最想收到的“快递”,莫过于录取通知书了。而作为给陕西师范大学5200余名新生的第一份“见面礼”,7月15日,陕师大的退休老教授们又开始挥毫提笔,为2024年新录取的新生们手写录取通知书。该校这一传统已坚持了18年,被誉为高校最走心的录取通知书。(7月15日 央视新闻)
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历史已经很久。但传统的录取通知书虽简单明了,却缺乏创意和个性,难以彰显学校特色。后来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增加学校的景观图片,展示了校园的美丽,但仍给人一种单调之感。随着智能科技发展,许多高校打破传统,用心用情、花样百出,使不少独具本校特色的录取通知书不断“上新”:高性能钛合金材质的“金”钥匙、盲盒版校徽纪念章、薄如蝉翼的“5G钢”纸制的录取通知书、精美的“银杏硅叶芯片”、打破国外垄断研发的国产芳纶纸……这些充满创意的录取通知书,都蕴含对考生多年寒窗苦读的肯定,还饱含学校的期许与祝愿,值得肯定。
不过,凡事均应有度。录取通知书的本意就是通知考生已被录取,录取通知书是新生入学报到的凭证。投入精力和财力,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制作中别出心裁,固然蕴含对新生的关爱,但也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经济开销;且如竞相效仿,“卷”出连锁效应,会引发攀比,助长奢侈、浮躁之风。倘一件通知书加上邮寄费用动辄数十甚至数百元,开支数额之庞大可想而知。高校一分一厘的经费支出,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若录取通知书制作成本过高,不仅会挤占高校的科研经费开支,也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格格不入。盲目拼颜值、拼奢华,乱“卷”录取通知书的倾向,亟需警惕和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