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建议年轻人别躺平继续“卷” 建议教授别建议

2024-06-26 07:41 来源:羊城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北大教授建议年轻人别躺平继续“卷” 建议教授别建议

2024年06月26日 07:41   来源:羊城晚报   闻仃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接受采访谈到“卷”时说:“年轻人还是不能躺,得跟着去‘卷’,只有‘卷’,才能出成果,才能成功。你躺平几天,会发现这个世界离你远去,只有跟着一起去‘卷’。‘卷’的过程中,只要心态平和下来,把自己的家庭生活安排好,你会‘卷’出乐趣来。”

  在“万物皆可卷”的当下,“反内卷”“反焦虑”逐渐成为年轻人更为认同的生活态度,也成为不少人摆脱困境,改变现状的心理钥匙。在这样的环境和思潮中,一位功成名就的北大教授,呼吁年轻人“跟着去卷”,引发热议,实属意料之中。

  很多年轻人第一反应就是“教授也太闲了”“站着说话不腰疼!”“都已经在‘卷’了,还怎么心态平和,都已经996,还怎么安排自己的家庭生活,‘卷’都能‘卷’出乐趣来的人,是不是受虐狂?”也有人表示,姚教授建议的重点在于不要“躺平”,而是告诫年轻人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其实,这一类针对新现象、新词汇的专家建议,之所以屡屡引发争议,有时候在于理解有偏差,心态错了位。姚教授建议年轻人去做的那种“卷”,跟现在年轻人反对的那种“卷”,此“卷”非彼“卷”。

  教授说的“卷”是上进、是奋斗、是努力,是投身广阔天地,经历社会磨炼,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大家反对的“卷”,是一切以绩效和利润为中心,是拼命加班工资却原地踏步,是为了迎合世俗标准勉强自己,是非理性的、被自愿的白热化竞争。

  看,这根本不是一回事,不想“卷”不等于不想奋斗,而有乐趣、有余裕的奋斗,根本算不上“卷”。

  “内卷”这个词,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无奈的感情色彩,因此,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建议年轻人“卷”或“不卷”,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一个人能选择“卷”或者“不卷”,说明他根本没有被“卷”到,而那些“卷”得心力交瘁,茫然无措的人,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选择权,光是生存下来已经竭尽全力了。

  很多年轻人嘴上说着“反卷”,但每天还是老老实实地工作、学习,还是在抓住每一个机会去进步,毕竟,完全缺乏上进心的人是少数,更多人还是向往着更好的未来。“反卷”更多的是追求心态上的平和,突破固有思维,让自己的努力更有意义,并不是彻底摆烂,游手好闲。

  当然,现在社交平台上流行的一些“反卷文学”,确实也有其迷惑性。“存款10万元就辞职靠利息生活”“从大企业裸辞之后环游世界”“逃离大城市回小县城躺平很幸福”……大多数都是看上去很美,但真实情况如何,不过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年轻人如果盲目“反卷”,过度追求早早“躺平”,可能会掉入另一个观念陷阱。

  所以,适度的提醒确有必要,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亦有一代人的抗争,他人的建议再怎么正确,每个人的生活依然要根据自身境遇去选择,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正如雷军此前说的那样:“建议不要给年轻人太多建议,不要规定让年轻人只能干什么,不要束缚他们的思想。”再说了,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议,除了引发无谓的争论,让人更闹心、更迷惘,也真没什么实在意义。

  无论如何,低效的、空泛的“内卷”肯定不是一个好现象,掌握话语权和社会资源的大人们,与其总在给一些说了等于没说的建议,不如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优势,去营造更为包容和公平的社会环境,为年轻人拓宽探索和发展的路径,让他们无需都挤在狭窄的路径上“卷生卷死”,而是有更多机会和空间去另辟赛道,挖掘潜力。

  “内卷”的对面不是躺平,而是舒展。唯有将心灵舒展开,明晰自己内心所向,将生活过得充实而从容,才能稳步前行,点滴积累,成为更好的自己。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是让专家都“闭嘴”,而是希望专家能好好说话——多一些“爱惜羽毛”,多一些审慎科学,多一些设身处地,多一些人文关怀。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