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起,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高考志愿填报工作随之启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提醒广大考生,对所谓的热门专业,希望大家警惕,更重要的是热门是不是适合你。
对考生来说,专业“冷热不均”就像是一道谜题,颇让人费一番思量。考分高的挑“热门”专业,考分低的只得选“冷门”专业,似乎也成了报志愿的基本逻辑。有人甚至因此喊出,报志愿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浪费自己的分数。
然而,专业的“冷热”究竟隐藏着什么重要信息?遵循“冷热”逻辑,升学就业就能一帆风顺吗?
实际上,专业的“冷热”,折射的是时代的变迁。以IT专业为例,本世纪初,全国各大院校掀起建设软件学院的热潮,“学软件、好就业”成为流行的口号,不少高校还把原来的软件工程专业“升级”为学院。此后,阿里、百度等大厂迅速崛起。同时,软件学院的过度开设加剧了竞争,行业增长的速度跟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教育部一度要求部分高校撤并软件学院,所谓的就业热门遭受了冷遇。然而,这一切又在2015年前后发生改变。“互联网+”激活了IT行业用人需求,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促使人才需求再次“趋热”。
可见,专业“冷热”的变化是常态。而且,产业繁荣未必意味着从业者“寝食无忧”,反倒可能意味着更激烈的生存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冷门”或“热门”的判断,更显出衡量指标的单一。所谓的热门专业,反映的是报考分数和招生情况,却未必就拥有热门的就业前景。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徘徊在60%上下。以前,上海市教委就曾公布过“十大本科预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商管理等传统热门都赫然在列。如果单以热门为准来择业,不但会偏离客观趋势,而且会偏离主观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