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志愿勿盲从“冷热”逻辑

2024-06-25 06:57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报志愿勿盲从“冷热”逻辑

2024年06月25日 06:57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23日起,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高考志愿填报工作随之启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提醒广大考生,对所谓的热门专业,希望大家警惕,更重要的是热门是不是适合你。

  对考生来说,专业“冷热不均”就像是一道谜题,颇让人费一番思量。考分高的挑“热门”专业,考分低的只得选“冷门”专业,似乎也成了报志愿的基本逻辑。有人甚至因此喊出,报志愿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浪费自己的分数。

  然而,专业的“冷热”究竟隐藏着什么重要信息?遵循“冷热”逻辑,升学就业就能一帆风顺吗?

  实际上,专业的“冷热”,折射的是时代的变迁。以IT专业为例,本世纪初,全国各大院校掀起建设软件学院的热潮,“学软件、好就业”成为流行的口号,不少高校还把原来的软件工程专业“升级”为学院。此后,阿里、百度等大厂迅速崛起。同时,软件学院的过度开设加剧了竞争,行业增长的速度跟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教育部一度要求部分高校撤并软件学院,所谓的就业热门遭受了冷遇。然而,这一切又在2015年前后发生改变。“互联网+”激活了IT行业用人需求,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促使人才需求再次“趋热”。

  可见,专业“冷热”的变化是常态。而且,产业繁荣未必意味着从业者“寝食无忧”,反倒可能意味着更激烈的生存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冷门”或“热门”的判断,更显出衡量指标的单一。所谓的热门专业,反映的是报考分数和招生情况,却未必就拥有热门的就业前景。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徘徊在60%上下。以前,上海市教委就曾公布过“十大本科预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商管理等传统热门都赫然在列。如果单以热门为准来择业,不但会偏离客观趋势,而且会偏离主观预期。

  所以,专业的“冷热”变动不居,需要以辩证思维来看待。与其在专业的“冷热转换”中无所适从,倒不如转向倾听内心声音,找一找自己的兴趣所在,看一看自己的性格与学科取向是不是匹配。当今世界,新技术加速迭代,新学科加速演进,新行业加速变革。这就更需要考生进行深入的自我考量,把个人兴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校准填报的方向与目标。如此,才能在未来立足专业与岗位,倾注一份奋斗的持久热情,创造一种独特的人生价值。

  十年寒窗,静待一朝。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期待各位考生心怀静气、力戒浮躁,锚定青春的航向,开启崭新的旅程。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