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家乐重新“乐”起来

2024-05-22 07:06 来源:北京晚报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年来全国已有8万多家农家乐注销,许多曾经生意兴隆的农家乐如今门庭冷落。从红红火火的农家乐,到冷冷清清的“农家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从古至今,田园农家就是人们心心念念的一片乐土。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逆城市化趋势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暂时离开钢筋水泥,追寻“诗和远方”。吃住一体的农家乐,为返璞归真的田园梦提供了载体。一个个农家小院由此迎来创收旺季,农家乐经济也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业态。

  然而,随着游客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农家乐的一些缺陷暴露出来。据报道,有经营户直言,由于客源拓展和市场营销方面不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有些是粗放经营,菜品质量和卫生难以保证,慢慢流失了顾客。社交平台上,吐槽吃了农家院烧烤和所谓自种蔬菜后上吐下泻者不在少数。此外,产品供给过于单一、缺乏亮点和创新、同质化严重,也是农家乐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走到哪家农家乐,吃住都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甚至是花钱买罪受,不仅没有回头客,也没有新客源。

  虽然农家乐业态整体上不如从前景气,但始终受到消费者青睐的“老字号”也有不少。比如一到节假日,怀柔、延庆等区的农家小院往往人声鼎沸,一些农家乐的院子专门安装了滑梯、小型蹦蹦床等儿童游乐设施,不仅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大人们也能在更好的服务中一览田园风光。通过升级改造重新吸引游客的,也有成功案例,比如内蒙古和山西交界的老牛湾,将农家乐升级为高端民宿,打入高端旅游市场,外地游客比例反而提高了。

  是挑战也是机遇,正视并解决问题就有出路。农家乐的服务设施不求奢华,但要齐全好用;饮食不求山珍海味,但要干净卫生;服务不必标准统一,但要耐心细致。粗放的农家乐在细节品质上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对顾客的吸引力。

  守住“农”的净,“家”的暖,“乐”的新,才会给到此暂住的游客留下快乐。游客乐,农家乐才能不“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农家乐重新“乐”起来

2024年05月22日 07:06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年来全国已有8万多家农家乐注销,许多曾经生意兴隆的农家乐如今门庭冷落。从红红火火的农家乐,到冷冷清清的“农家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从古至今,田园农家就是人们心心念念的一片乐土。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逆城市化趋势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暂时离开钢筋水泥,追寻“诗和远方”。吃住一体的农家乐,为返璞归真的田园梦提供了载体。一个个农家小院由此迎来创收旺季,农家乐经济也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业态。

  然而,随着游客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农家乐的一些缺陷暴露出来。据报道,有经营户直言,由于客源拓展和市场营销方面不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有些是粗放经营,菜品质量和卫生难以保证,慢慢流失了顾客。社交平台上,吐槽吃了农家院烧烤和所谓自种蔬菜后上吐下泻者不在少数。此外,产品供给过于单一、缺乏亮点和创新、同质化严重,也是农家乐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走到哪家农家乐,吃住都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甚至是花钱买罪受,不仅没有回头客,也没有新客源。

  虽然农家乐业态整体上不如从前景气,但始终受到消费者青睐的“老字号”也有不少。比如一到节假日,怀柔、延庆等区的农家小院往往人声鼎沸,一些农家乐的院子专门安装了滑梯、小型蹦蹦床等儿童游乐设施,不仅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大人们也能在更好的服务中一览田园风光。通过升级改造重新吸引游客的,也有成功案例,比如内蒙古和山西交界的老牛湾,将农家乐升级为高端民宿,打入高端旅游市场,外地游客比例反而提高了。

  是挑战也是机遇,正视并解决问题就有出路。农家乐的服务设施不求奢华,但要齐全好用;饮食不求山珍海味,但要干净卫生;服务不必标准统一,但要耐心细致。粗放的农家乐在细节品质上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对顾客的吸引力。

  守住“农”的净,“家”的暖,“乐”的新,才会给到此暂住的游客留下快乐。游客乐,农家乐才能不“愁”。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