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跑单,8000元月薪不用愁;努力跑单,12000元月薪赚到手;全力跑单,17000元高薪震亲友。补贴多福利好,经验不限学历不限,提供住宿,提供电瓶车。”这样的招聘信息虽然“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却是“租车陷阱”——电瓶车“提供”给你了,但并不是免费使用,而且往往暗藏着步步紧逼的连环套。
据媒体报道,因为轻信高薪招聘的谎言,不少年轻骑手掉进“租车陷阱”。这种模式大多是为了赚取违约金,有些情况或涉“套路贷”,社会阅历不深的年轻人很容易上当受骗。
“租车陷阱”猖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作俑者违法成本太低。究其原因,在高薪诱惑下,求职心切的人很容易被蒙蔽,而且此类骗局大多经过精心包装,求职者很难发现其中“猫儿腻”。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虚假招聘,即使求职者发现遭遇骗局,也往往因维权困难只能自认倒霉。扭转这样的局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消除求职者的维权困境。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有必要顺藤摸瓜,彻查“套路招聘”中的各个环节,以强有力的打击铲除此类骗局滋生的土壤。
值得一提的是,“租车陷阱”大多始于招聘APP上发布的信息。媒体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没有经过认证、可能存在问题的外卖招聘信息大量出现在招聘软件上。从招聘平台的角度来看,任由此类信息无限蔓延,不仅会损害求职者权益,破坏市场环境,而且势必影响招聘平台自身的信誉和发展。
因此,招聘平台有必要加强对各类招聘信息的审核把关力度,不仅要将那些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企业列入“黑名单”,而且有必要将这些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一同“拉黑”,以防其另起炉灶卷土重来。这不仅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无法推卸的法律责任——如果求职者在招聘平台遭遇虚假招聘,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向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个人或企业主张侵权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