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到优:数字技术适老化趋势

2024-04-15 07:17 来源:北京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从有到优:数字技术适老化趋势

2024年04月15日 07:17   来源:北京日报   左美云

  老龄化社会和数智化社会的叠加是全球的趋势,由于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老年人口占比的快速增加,这个现象在我们中国尤其明显。如何让老龄化社会和数智化社会黏合起来,而不是对撞,是政产学研舆各界都需要积极研究和应对的问题。构建老年友好社会,实现数字包容和代际和谐,是人类社会文明在新时代的应有表现。

  需要将数字技术适老化向优化和深入推进

  为更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数字生活和信息服务需求,助力构建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12月19日印发了《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数字技术适老化标准规范体系更加健全,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规模有效扩大、层级不断深入,数字产品服务供给质量与用户体验显著提升,跨行业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更加成熟,多方协同、供需均衡、保障到位、服务可及的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稳步提升。

  数字技术要赋能老年友好社会的建设,需要依托数字技术与老年友好社会的互相融合。例如,居家生活友好方面,数字技术可提供远程环境监测;健康支持友好方面,数字技术可提供远程健康管理;交通出行友好方面,老年人可享受优先派单的网约车服务。经过政府的推动、舆论的引导和企业的努力,现在主流的网站和APP大多通过了适老化和无障碍的评测。这些网站和APP改造后对老年人群来说使用体验更加友好,这些数字技术的赋能也使得老年友好社会的建设与时俱进。显然,适老化改造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纵观已有成果,不难发现,大多数适老化应用的焦点主要在大字体、大音量、大按键、大图标等人机界面的“四大”上,对于老年人与智能技术的交互过程、人机共融模式等研究非常少。这次《方案》中要求,着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字技术适老化由“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迈进,这是很正确的,我们已经有了适老化的标准、产品和技术,现在需要将数字技术适老化向优化和深入推进。

  让适老化的“光”一直温暖老年人

  数字技术的适老化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机界面的适老化,主要表现在字体大、声音大、按键大、图标大这样一些操作界面方面,现在大多数APP都完成了这个层次的适老化改造;第二个层次是人机交互的适老化,主要是考虑老年人的思维习惯和操作过程,例如老年人通常比较喜欢“按钮式操作、抽屉型界面”,而现在适老化改造后的内容大多还都是一行一行的链接样式,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真实交互习惯与需求;第三个层次是人机共融的适老化,“人机共融”的改造不足,主要体现在老人与智能设备和应用的合理分工上,要考虑哪些需要老人独立完成,哪些需要应用程序完成,如针对不同视力和操作能力的老人如何提供输入方式,是语音输入还是文字输入?好的设计应该鼓励老人锻炼和继续使用其剩余身体机能,而不是完全替代。总的来说,在上面三个层次中,针对人机界面的适老化设计做得比较多,但是针对人机交互过程的适老化设计和研究都不多,针对人机共融的适老化设计和研究刚刚开始。因而,急需在“界面适老”的设计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交互适老”和“共融适老”(即人机共融),为打造老年人易用、乐用的智能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针对一个具体的老年人个体来说,适老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他(她)处在健康比较好的(如低龄)阶段,可以考虑和普通人差不多的操作和功能设计,这时的老年人还怕被别人贴上“老”的标签,不愿意用老年版的系统;如果他(她)处在健康欠佳(如中龄)阶段,可以考虑适合老年人操作的界面和交互过程,补偿视力听力等能力的下降;如果他(她)处在健康较差(如高龄)阶段,可以考虑适合针对老年人的无感服务,重视人机共融,老年人不需要操作智能化设备或系统即可享受到各种数据或信息服务,甚至是生活或健康服务。因而,数字技术的适老化还需要考虑个性化的适老化,以及动态的适老化。

  《方案》中提出“从有到优”,这里的“优”要注意到适老化是一个长期的“优化”过程,只要涉及老年人使用的APP或网站有新的功能上线,就应该考虑同步进行适老化建设。适老化要久久为功,一定不能运动式适老化,政府推动做完就结束了,而是要将无障碍改造、适老化改造纳入日常更新维护,只要涉及老年人使用的APP或网站有新的功能上线、新的版本上线,就应该考虑同步进行适老化建设。只有这样,适老化才能融入开发者的意识、开发计划中,才能与时俱进,让适老化的“光”一直温暖老年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案》的推出时机是非常好的,有助于社会各个方面进一步认识到数字技术的适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有助于老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是有助于老年友好社会建设的。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