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园幼儿人数连续三年下降,2023年较上一年减少534.5万人。近日,据报道称,在山东济宁,招不到生的幼儿园开始转型养老服务,不少幼教老师也转行加入,这一事件引发社会热议。(4月10日 澎湃新闻)
幼儿园转行托老所,听起来有些“猎奇”,不过对于招不到对应指标的幼儿园来说,的确也算是一条“生路”。但这条路能不能走长远?能不能得到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支持?或许解题关键正在于这能否成为一条情怀与理想并存的“创新之路”。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托老所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幼儿园转型托老所或许可以视作是一种创新尝试,将教育资源与养老需求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
一方面,这种转型使得原有的教育资源得以重新配置,实现了从“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养”理念的延伸,是服务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无论是幼儿还是老年人,都是社会的重要成员,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种转型关注到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此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缓解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
不过,幼儿园转型托老所一非“易事”,二需“深思熟虑”。这需要幼儿园具备相应的转型能力和条件,包括场地、设施、人员等方面的改造和提升。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支持和配合,为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此外,有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转型后的托老所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专业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