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经济的四大特质

2024-04-08 07:07 来源:北京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情绪经济的四大特质

2024年04月08日 07:07   来源:北京日报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在《人民论坛》上撰文指出:情绪经济的特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虚拟化。情绪消费与实物消费的不同来自于其虚拟化特征,通过虚拟产品、虚拟服务来帮助消费者,这些丰富有趣的虚拟服务和体验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树洞倾听”满足了人们“情绪垃圾桶”的需求,“闲聊唠嗑”形成在线人际沟通渠道,“夸夸部落”可以听到久违的对自身的积极评价,凡此种种均可以通过虚拟消费品提供情感慰藉和基本心理需求。

  二是产品数字性。生活方式改变不断孕育新的消费形态,数字化、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系统性、全面性和颠覆性的变革,人们由此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尤其是对于被称作“数字原住民”的青年群体来说,更是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在数字化的生活空间中,很多青年人采用数字技术学习、交流、娱乐、休闲,数字化应用加快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也在重构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价值生态。Z世代消费者大部分是数字化消费的拥趸,他们通过虚实融合的体验平台,利用数字技术的蓬勃性和独特性,寻求情感个性化体验服务。

  三是心理补偿性。从补偿性动机视角来看,消费行为的产生并非来源于特定的客观消费需求,而是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补偿性消费行为十分常见,当个体感受到人际关系需求达不到满意程度时,则会考虑通过购买的方式作为替代性选择方案加以补偿,该补偿既可以是对生理层面的满足,也可以是对情感修复层面的满足。补偿性消费行为理论认为,为缓解消极的负面情绪,消费者通常会以补偿性消费行为作为应对策略来减少自我差异。例如,通过旅游搭子、美食搭子、游戏搭子等浅层社交满足深层人际社交的不足之感。也可以通过象征性自我完成策略,与某个产品建立替代性社会联结而象征性弥补社会关系的缺失。人们可以借助消费进行心理慰藉和自我修复,也可以借此回避自我威胁带来的伤害,“为情绪买单”成为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时尚。

  四是行为符号化。消费的象征意义,从最初的自然所需转变为与身份和地位相互关联的符号代表,例如奢侈品消费等,随后消费逐渐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转变为符号价值。当社会化大生产提供的商品前所未有的丰富后,消费象征意义的改变在于早期受到生产力水平因素的限制,以生产性消费为主,消费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迅猛发展,商品日趋丰富,消费者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随即寻求更高的发展性需要,如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借助消费,青年试图建构一个共享的价值符号以实现心灵的栖息和达成情绪的修复。情绪消费也是青年群体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表征方式之一,情绪消费赋予青年群体的独特价值意义,也是他们表达自我、满足个性化彰显、寻求差异化、关注内在化的核心所在。 (高昂 辑)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