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民生关切“置顶” 百姓幸福指数提升

2024-03-05 15: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尽管近年来我国民生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在教育、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确实仍存在不少短板,有些与百姓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直面民生“欠账”,“置顶”民生关切,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

  在今年全国两会前的网上调查中,网友选出了自己最关心的十大热词,其中“医疗”“高质量发展”“养老”“教育强国”“社区治理”等成为高频词。这些词语不仅勾勒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走向,也映射出我们党始终恪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付出艰辛努力,经济实现回升向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快于同期GDP增速;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3015亿GB,比上年增长15.2%;叠加降价和医保报销,全年协议期内谈判药为患者减负超2000亿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持续推出的各项民生领域政策措施。我国围绕老年群体出台了多项政策,《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相继印发,让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同时,重点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通过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等,增强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从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到试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从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份份建议、一项项举措,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呼声,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温暖人心,同时也吹响了新一年的奋进号角。展望未来,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继续推进民生工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尽管近年来我国民生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在教育、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确实仍存在不少短板,有些与百姓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直面民生“欠账”,“置顶”民生关切,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民生这一“头等大事”,必须从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出发,以切实行动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心怀“国之大者”,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只有在时代发展中把握群众需求,做好民生领域实际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才是我们共同期盼的美好新生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播撒希望 凝聚力量

     “两会热词”折射民生期盼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民生关切“置顶” 百姓幸福指数提升

2024年03月05日 15: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尽管近年来我国民生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在教育、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确实仍存在不少短板,有些与百姓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直面民生“欠账”,“置顶”民生关切,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

  在今年全国两会前的网上调查中,网友选出了自己最关心的十大热词,其中“医疗”“高质量发展”“养老”“教育强国”“社区治理”等成为高频词。这些词语不仅勾勒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走向,也映射出我们党始终恪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付出艰辛努力,经济实现回升向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快于同期GDP增速;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3015亿GB,比上年增长15.2%;叠加降价和医保报销,全年协议期内谈判药为患者减负超2000亿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持续推出的各项民生领域政策措施。我国围绕老年群体出台了多项政策,《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相继印发,让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同时,重点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通过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等,增强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从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到试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从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份份建议、一项项举措,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呼声,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温暖人心,同时也吹响了新一年的奋进号角。展望未来,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继续推进民生工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尽管近年来我国民生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在教育、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确实仍存在不少短板,有些与百姓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直面民生“欠账”,“置顶”民生关切,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民生这一“头等大事”,必须从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出发,以切实行动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心怀“国之大者”,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只有在时代发展中把握群众需求,做好民生领域实际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才是我们共同期盼的美好新生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播撒希望 凝聚力量

     “两会热词”折射民生期盼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