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志愿服务的漏洞当尽快补上

2023年12月06日 08:59   来源:羊城晚报   易之

  “您家孩子积了多少时长了?”随着社会对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视,如何快速积累志愿服务时长,成了家长圈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2015年,北京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但记者采访发现,针对个别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一些组织开始打起了“擦边球”,出现了不少乱象。

  比如有的活动名为志愿,实际上却是收费的研学活动,靠“玩”就可以获得数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有的只需要购买“助农包”“公益包”,足不出户,居然也能获得服务时长,甚至买一箱苹果、买几盒杂粮,都算“志愿服务”。

  根据北京制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发布规范》,明确要求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应满足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服务性的特征。根据这一规范,具有公益性质但不具有服务性质的活动,包括夏令营、社会实践、线上答题、研学、捐款捐物等活动,均不能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发布。但类似违规的志愿服务依然层出不穷,甚至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这种“商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人瞄准了中小学生的“刚需”。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志愿服务应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也因此,40小时的志愿服务成了高中生的一项“硬要求”。而在一些地方,志愿服务时长还和中小学生评优评奖、入团入党等事项息息相关。

  一般情况下,学校也会组织一些志愿活动,但学校组织的活动未必能达到足够时长。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家长会寻找社会上的公益团体,让孩子参与志愿活动以累积时长,一些灰色业务也就此出现,各种包装出来的“志愿服务”粉墨登场,被用于出售牟利。

  收费项目化身志愿活动,主要是其中存在管理漏洞。比如记者走访的北京一家名为“超新公益社”的志愿服务队,发现志愿队伍和研学基地是同一位负责人,该负责人甚至还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由此也不难想象他们的操作手法,几个不同的业务门类之间左手倒右手——利用名下的志愿队伍,注册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为学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的资格;然后再将各种研学、收费项目伪造成志愿服务,兜售给家长。

  类似的行为甚至走向公开化的趋势。早在去年就有媒体报道,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以“时长、志愿、高中生”等为关键词搜索,就会出现不少宣称可帮忙刷时长的用户。付钱后对方会发过来一个二维码,一扫就可以增加服务时长。

  这些现象都说明,当前的志愿服务管理存在一定漏洞,对活动实情缺乏审核,也给一些人留下了操作的空间。

  因此,相关部门和组织应当不断强化志愿服务的监管,对志愿团体、机构加强审核力度,对于各类违规线索进行梳理,深挖其中的利益链条。而问题一经查实,也应当进行严肃处理,包括锁定团体账号、删除项目及服务时长记录,直至注销其志愿团体账号等,只有加大处理力度、提高违规成本,才能倒逼泛滥的“志愿服务买卖”收敛。

  同时,也要加强平台监管。这些虚假的志愿服务,能堂而皇之地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发布,甚至进入正规的志愿活动发布平台,这也说明一些平台的信息把关不牢,核实形同虚设。对此,有关部门也应当敦促各大平台,强化信息发布审核,不给这种灰色服务公开露面的空间。

  最后,也应当奉劝家长和学生一句,志愿服务是培养社会责任、提高综合素质、丰富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切不可走“捷径”,试图用小聪明蒙混过关。这样做其实也风险巨大,有志愿平台表示,购买志愿服务时长一经查实,该服务时长将会被特殊标记,从而影响信誉度。所以,学生还是应当抱着纯粹的目的,以端正的态度,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完成志愿服务,从中理解志愿服务的价值,也收获别样的人生意义。

  (作者是知名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中小学志愿服务的漏洞当尽快补上

2023-12-06 08:59 来源:羊城晚报 易之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