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手一“抖”就跳到广告 让人反感的流量有意义吗

2023年11月08日 06: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土土绒

  打开手机,启动软件时轻微晃动,屏幕上立刻就跳转到第三方购物软件;软件使用过程中离开片刻,返回时广告会再次弹出;试图点击关闭按钮,却还能继续跳转到广告……近日,不少用户吐槽手机软件广告的不良体验。

  手机软件广告惹人烦,这不是新问题了。此前,针对App开屏弹窗信息“关不掉”“乱跳转”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进行了整治,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一些软件弹出广告诱导点击的手段不断“升级”,让用户越来越防不胜防。比如,不少网友吐槽,自己在行走时轻微晃动手机,就会被强行跳转到第三方App;此外,软件又“发明”出上滑广告、前倾广告、扭一扭广告等模式,让用户用个手机也如履薄冰,生怕一动就跳转到莫名其妙的链接。

  手机软件发布广告,本是正常商业行为。但是,不顾用户体验甚至违背用户意愿强行推送广告,就越过了“正常”的界线。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以电子信息方式发送广告的,应当明示发送者的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并向接收者提供拒绝继续接收的方式。”“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

  很明显,那些明明点击了关闭按钮,却反而跳转到第三方链接的广告;那些虽然有关闭按钮,却强制要求过若干秒以后才能关,用户再着急也只能等着的广告;那些晃一下就跳转的广告,都涉嫌违反以上规定。难怪不少网友对这类广告深深厌恶,戏称它们是电子“牛皮癣”。

  关不掉、乱跳转的广告,不光剥夺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还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摇一摇”等互动类广告离不开手机陀螺仪和运动传感器数据的调用。这些个人数据的使用是否取得用户授权?软件是否存在违规收集信息、过度索权等问题?都必须调查清楚,厘清责任所在。如此,才能更好保护用户权益,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数据被当成引流的工具。

  2022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一名大学生起诉某社交平台“摇一摇开屏广告”没有关闭功能,主要依据就是涉事App并没有申请使用自己手机的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权限,却在弹出广告中使用了对应权限。可见,“摇一摇”等互动广告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失。

  在上述案例中,因涉事社交平台在开庭前对被起诉的技术设置做出了整改,法院驳回了原告诉讼请求。但是,法院认定了被告确实侵害了用户个人信息权益及自主选择权。

  这个案例也给广大网民以启发。面对关不掉、乱跳转的手机软件广告,用户应提高自我维权意识,积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加手机软件运营商的违法成本,让他们在设置引流陷阱时处处碰壁,从而减少误导、诱导用户的行为。

  当前,手机和手机软件都已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电子“牛皮癣”式的广告,严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也涉嫌侵害个人合法权益,决不能听之任之。广告法明确,违反上述规定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广告主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手机软件的监管,畅通投诉渠道,加大执法力度,以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对于投放这些广告的商家来说,即使借此吸引了一些流量,但实际转化用户的意义极其有限。以用户反感为代价的流量,无异于饮鸩止渴。真正有眼光的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手一“抖”就跳到广告 让人反感的流量有意义吗

2023-11-08 06: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土土绒

  打开手机,启动软件时轻微晃动,屏幕上立刻就跳转到第三方购物软件;软件使用过程中离开片刻,返回时广告会再次弹出;试图点击关闭按钮,却还能继续跳转到广告……近日,不少用户吐槽手机软件广告的不良体验。

  手机软件广告惹人烦,这不是新问题了。此前,针对App开屏弹窗信息“关不掉”“乱跳转”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进行了整治,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一些软件弹出广告诱导点击的手段不断“升级”,让用户越来越防不胜防。比如,不少网友吐槽,自己在行走时轻微晃动手机,就会被强行跳转到第三方App;此外,软件又“发明”出上滑广告、前倾广告、扭一扭广告等模式,让用户用个手机也如履薄冰,生怕一动就跳转到莫名其妙的链接。

  手机软件发布广告,本是正常商业行为。但是,不顾用户体验甚至违背用户意愿强行推送广告,就越过了“正常”的界线。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以电子信息方式发送广告的,应当明示发送者的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并向接收者提供拒绝继续接收的方式。”“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

  很明显,那些明明点击了关闭按钮,却反而跳转到第三方链接的广告;那些虽然有关闭按钮,却强制要求过若干秒以后才能关,用户再着急也只能等着的广告;那些晃一下就跳转的广告,都涉嫌违反以上规定。难怪不少网友对这类广告深深厌恶,戏称它们是电子“牛皮癣”。

  关不掉、乱跳转的广告,不光剥夺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还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摇一摇”等互动类广告离不开手机陀螺仪和运动传感器数据的调用。这些个人数据的使用是否取得用户授权?软件是否存在违规收集信息、过度索权等问题?都必须调查清楚,厘清责任所在。如此,才能更好保护用户权益,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数据被当成引流的工具。

  2022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一名大学生起诉某社交平台“摇一摇开屏广告”没有关闭功能,主要依据就是涉事App并没有申请使用自己手机的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权限,却在弹出广告中使用了对应权限。可见,“摇一摇”等互动广告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失。

  在上述案例中,因涉事社交平台在开庭前对被起诉的技术设置做出了整改,法院驳回了原告诉讼请求。但是,法院认定了被告确实侵害了用户个人信息权益及自主选择权。

  这个案例也给广大网民以启发。面对关不掉、乱跳转的手机软件广告,用户应提高自我维权意识,积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加手机软件运营商的违法成本,让他们在设置引流陷阱时处处碰壁,从而减少误导、诱导用户的行为。

  当前,手机和手机软件都已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电子“牛皮癣”式的广告,严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也涉嫌侵害个人合法权益,决不能听之任之。广告法明确,违反上述规定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广告主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手机软件的监管,畅通投诉渠道,加大执法力度,以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对于投放这些广告的商家来说,即使借此吸引了一些流量,但实际转化用户的意义极其有限。以用户反感为代价的流量,无异于饮鸩止渴。真正有眼光的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