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招聘热渐起,也带火了职业咨询行业。据媒体报道,借助社交平台的传播,付费职业咨询在大学生群体间流行,价格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职业选择是“人生大事”,职业咨询有其必要性。报道中,有人专业课程泛泛而学,就业导向不够明确;有人缺乏实习经历,担心碰壁;有人考研遇挫,匆忙转向。升入毕业年级,这些焦虑在毕业生中间普遍存在着。随着就业渠道的拓宽,人才供需呈现出新特征,以及“慢就业”“灵活就业”等新思路的实践,都在要求就业指导工作增强专业性和针对性。
职业规划技术进入中国已有一定年头,但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咨询服务仍有待完善。一方面,学生群体消费能力有限,中低端服务市场不够透明,更有人借低价咨询之名行诈骗之实。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的社会经验不够丰富,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甄别多依托于咨询师标榜的履历和社交平台的用户反馈。咨询服务良莠不齐,大学生选择付费咨询仍需谨慎。结合家庭教育、校园就业指导和往届经验分享,进行综合选择,可对冲部分风险。
付费咨询的走红,也反映出校园职业规划服务需更加“接地气”。多数高校已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规划讲座,建立创业工作坊、孵化基地等,但现有的辅导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大而泛”,由于服务对象众多,通过公选课、讲座的形式难以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导致许多学生听完课,填了职业测试和人格分类表格,甚至能在结课论文中谈论就业的意义,但还是选不准自己的职业方向。二是“不均衡”,此类课程缺乏强制性,在非毕业年级中时而出现“老师没动力教”“学生不屑于学”的情况,待到毕业年级集中开设课程,却又面临资源不足的窘境。
职业规划常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咨询者反映,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免费或是付费,成功的职业咨询往往要反复进行,方可让求职者看清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需求,并结合行业信息和从业技能水平,找到真正适合的就业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校内的职业咨询有着天然优势,若能开展好,则可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对求职者进行定位,也能够分担焦虑情绪。而付费咨询亦可看作必要的补充,服务于差异化的需求。
近年来,部分高校引入专业咨询团队,开展“一对一”指导,薪资和职称对标专业教师;或是将其列入思想政治课程序列,提高重视程度,更早开展工作;又或是将工作做实做细,推出简历诊断、职业体验、面试模拟等应用课程,一系列举措收到广泛好评。在职业选择这项“人生大事”上,让学生的内驱力对接学校和社会的助力,相信职业咨询能够引导毕业生更好地找准人生之路。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