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2年10月20日 07:3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焕发勃勃生机;“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景象重现四川成都;一望无际的库布齐沙漠披上了绿色新衣……祖国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的改善和优化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绿色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简约低碳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已用多年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两者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只有加强生态保护,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十年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钢铁产能3亿吨、水泥产能4亿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动人底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老百姓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受益者。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21年,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90%。十年来,我们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让美丽中国呈现系统之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建成了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我们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国际责任,彰显了大国担当。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对居住环境、自然环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空气是否清新、水质是否干净、街道是否整洁,对各种不生态不环保的现象容忍度更低。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笃行不怠、勇毅前行,奋力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常理)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2-10-20 07:3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焕发勃勃生机;“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景象重现四川成都;一望无际的库布齐沙漠披上了绿色新衣……祖国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的改善和优化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绿色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简约低碳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已用多年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两者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只有加强生态保护,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十年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钢铁产能3亿吨、水泥产能4亿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动人底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老百姓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受益者。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21年,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90%。十年来,我们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让美丽中国呈现系统之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建成了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我们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国际责任,彰显了大国担当。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对居住环境、自然环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空气是否清新、水质是否干净、街道是否整洁,对各种不生态不环保的现象容忍度更低。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笃行不怠、勇毅前行,奋力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常理)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