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庆丰收 迎盛会

2022年09月23日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中国农民共庆丰年、共享喜悦。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全国农民的深切关怀。

  今年的丰收节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体现农业丰产丰收、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幸福安康,展现“三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压舱石作用的责任担当,营造城乡共庆丰收、喜迎党的二十大的良好氛围。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平台,可以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能让大家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庆祝第五个丰收节到来之时,更要读懂和把握它所承载的现实意义。

  丰收节的主线是农业。眼下,我国夏粮早稻已经丰收在握,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今年粮食生产经历了自然灾害影响、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疫情多点散发和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等重重挑战。面对困难,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粮食生产资金明显增加,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各部门发力耕地、农机、水利、气象等基础。可以说,今年粮食生产大好形势来之不易,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丰收节的主场是农村。近年来,丰收节已成为农村新貌的鲜活载体。丰收节系列活动拉近了农民与市民的距离,加速了城市和乡村的融合,有利于把更多优质特色产品、乡村美丽风景、优秀传统文化推出去,把更多市场意识、适用技术、现代要素引进来,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多人借此机会走进乡村,见证美丽乡村,感悟农耕文化,享受乡村美食,希望的田野魅力尽显。

  丰收节的主体是农民。这意味着,不仅需要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更需要在产业带动、品牌打造等方面发力,让农民真正有收获、得实惠。丰收节前后的相关活动应遵循因地制宜、开放创新原则,把活动办到农民群众心坎上,为乡村发展、农产品销售、农村创业创新等贡献力量。

  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符号、乡村振兴战略的窗口,每个丰收节都是一次回望,又是一次新的提升。丰收节里,有传统味,也有现代感,有泥土气,也有科技范,有广袤田野的累累硕果,也有亿万农民的殷殷期盼。我们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谱写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庆丰收 迎盛会

2022-09-23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中国农民共庆丰年、共享喜悦。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全国农民的深切关怀。

  今年的丰收节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体现农业丰产丰收、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幸福安康,展现“三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压舱石作用的责任担当,营造城乡共庆丰收、喜迎党的二十大的良好氛围。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平台,可以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能让大家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庆祝第五个丰收节到来之时,更要读懂和把握它所承载的现实意义。

  丰收节的主线是农业。眼下,我国夏粮早稻已经丰收在握,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今年粮食生产经历了自然灾害影响、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疫情多点散发和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等重重挑战。面对困难,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粮食生产资金明显增加,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各部门发力耕地、农机、水利、气象等基础。可以说,今年粮食生产大好形势来之不易,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丰收节的主场是农村。近年来,丰收节已成为农村新貌的鲜活载体。丰收节系列活动拉近了农民与市民的距离,加速了城市和乡村的融合,有利于把更多优质特色产品、乡村美丽风景、优秀传统文化推出去,把更多市场意识、适用技术、现代要素引进来,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多人借此机会走进乡村,见证美丽乡村,感悟农耕文化,享受乡村美食,希望的田野魅力尽显。

  丰收节的主体是农民。这意味着,不仅需要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更需要在产业带动、品牌打造等方面发力,让农民真正有收获、得实惠。丰收节前后的相关活动应遵循因地制宜、开放创新原则,把活动办到农民群众心坎上,为乡村发展、农产品销售、农村创业创新等贡献力量。

  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符号、乡村振兴战略的窗口,每个丰收节都是一次回望,又是一次新的提升。丰收节里,有传统味,也有现代感,有泥土气,也有科技范,有广袤田野的累累硕果,也有亿万农民的殷殷期盼。我们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谱写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