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娄底有一位双腿残疾的母亲陈新平,她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眼疾,需要每周末去眼科医院做治疗。然而,就医之路并不“平坦”,全程200余米,正常人只需2到3分钟,但靠双手支撑板凳“行走”的陈新平却需要30分钟。尤其,马路宽,车子多,陈新平不到一米高,孩子也还小,“每次走得提心吊胆,下雨下雪更加艰难,要40多分钟”。为方便这对特殊母子来回看病,近日,娄底市公交公司在该市的娄底眼科医院门口新增了一块暖心的公交车站牌,这也是娄底市首次为残疾人增设公交临时停靠点。(3月5日 新华社)
公交车靠站停车,这是起码的规则。然而,规则之外亦不外乎人情。当维护规则同必要的人文关怀相冲突,执行规则的人究竟该何如?娄底市公交公司给出了最佳答案——特事特办,弹性增设一个站点。虽然最终还是规则做出了让步,却赢得了人心。其实,这不过是再次向我们强调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朴素道理。毕竟,规则设立的本身是为人服务,人作为最终目的,从来都不该以各种条件为转移。
由“两个人的公交车站”,我不禁联想到了前几年发生在日本的“一个人的车站”故事。日本北海道旧白泷车站因位置偏僻,连年亏损,有人曾建议关掉这座车站。后来北海道旅客铁路公司发现,有一名叫原田华奈的高中女学生还在使用,于是决定继续保留至原田华奈高中毕业。
不一样的故事,但内核却都指向了一个共性的问题——特殊情况下,“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究竟谁该在前谁该在后。过去曾有人质疑,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正在消解一些传统却闪耀的人性。具体到现实场景中可能就体现在优势人群对于弱势人群所处的困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落井下石。很大程度上,这其实源于一些人逐渐迷失在了物欲横流的世界当中,愈发习惯于唯工具崇拜、唯技术主义马首是瞻,一切以“功利”与“效率”为计量单位,而严重忽视了人之为人该有的精神和情感价值。
一个有温度、重人情的社会,自然是要坚决地摒弃那种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的工具性逻辑,要坚持用热腾腾的“人性”去抵抗那种冷冰冰的所谓“理性”。恰如2020年,浙江宁波某路段路灯为正在过马路却行动不便的老人多亮了97秒绿灯;又如2021年,湖南常德的一家公交公司为方便一个7岁女孩上下学,临时增设了一个站点……每一次的“破例”,无不是以“人”为前置逻辑,帮扶着一时无助的个体,激励着向上向善的人心。
为了一个或是那么几个特殊的个体,叫冰冷的规则或是滚烫的利益做出让步,类似的故事并不少见。事实上,这些故事之所以总会打动人心,除了故事本身的美好,其实也在于这些故事涉及一个永恒的公共议题——一个社会,究竟该如何对待她的人民?我们常说,对待弱者的态度,衡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话虽至此,却又不止于此,我们崇尚善待弱者,不仅在于去建构、涵养一个宏观的社会文明,更在于它能切切实实地让社会福祉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身处阴影中的微观个体、群体;在于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踽踽独行者弱有所依。
一个充满善意的社会,每一个个体都是潜在的受益人。今天,我们除了感动于“两个人的公交车站”,或许也该试着用更多的实际行动托举起更多的温暖与善意,让人心汇聚人心,让心灵影响心灵。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