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一部分老年人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候鸟式”离家漂至陌生城市。他们在异地他乡面临着医保、文化差异、夫妻两地分居甚至语言不通等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优老政策,但记者调研发现,有的政策相互“打架”,有的政策距落实落地仍有差距。(9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该在故乡颐养天年的老年人,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而漂至陌生城市,媒体将他们称为“老漂族”。据相关部门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据较2016年近1800万相比,呈持续增长趋势。由于随迁老人养老地点发生改变,社会保障环境发生相应变化,加之出于文化差异、人际关系和生活习惯等原因,“老漂族”在缺乏城市归属感的同时,也面临着“精神空巢”,成为社区的“隐形人”。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都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细化了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可享受的优待事项,但也存在一些政策异地衔接的困难。比如,多地外地老人反映,自己需要的一些药只能在本地医院凭医生处方开药,且每次只能开一个月的药量,老人们年纪大,在异地时间长,来回奔波不方便,医保卡购药、医药费报销就成了最大的一个难题。还有不少老人表示,因医保手续迁不过来、续也续不上,日常就医、买药都成了麻烦。
事实上,早在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推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印发了《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工作的意见》;2016年,财政部会同原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异地就医联网结报实施方案的通知》。然而从实际落地情况看,相关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政策仍具有明显的户籍分割特征。
完善异地养老、就医等政策,为“老漂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已形成普遍共识。2020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中就提出,推进社保异地办理,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促进异地养老。让“老漂族”拥有幸福的晚年,必不可少的就是将异地养老政策补充到现有养老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中。医保针对不同人群已经实现全覆盖,且不同人群间的保障水平基本相似,“老漂族”在医保范围内实现异地就医应该没有制度障碍,在大数据普遍得到应用的今天也没必要进行区域分割。
让“老漂族”更好融入城市,不仅需要家庭情感支持,还需政府和社会携手应对。一方面要破除户籍的桎梏,补齐政策短板,建立信息对接机制,努力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引导社区居委会、养老服务中心、社会组织等关注“老漂族”需求,如组织一些活动帮助“老漂族”结交朋友、融入当地,这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