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后,高校纷纷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南京大学2020届毕业生平均年薪17.83万元,引发围观。
有人质疑,就算经济发展,就算是名牌大学,就算本硕博毕业生一起统计,再加上个别专业对平均值贡献很大,接近18万元的平均年薪仍高得有点离谱。也有人用自己或者熟人举例,试图证明这一数据并不夸张。南京大学随即回应,确认统计数据中有效样本为3709个,占2020届毕业生总数约45%,学生是自主填写问卷。
原来如此。一来样本不够全面,而且主动填写信息的多半是发展得不错的学生,即便当作抽样调查,误差也很大。二来毕业生有可能报高或报低,数据未经逐一核实。二者叠加,统计结果必然偏离实际情况。虽说故意注水的可能性不大,但把存在明显瑕疵的数据放在报告中,似乎比起统计准确,高校更在意的还是数据好看。而搜索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以发现,统计数值偏高的远不止这一所高校。
循其根本,高校整理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调查研究学生毕业后发展情况,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然而现在,就业质量报告更像是一块对外的宣传栏、一层往招牌上涂抹的装饰漆。学生家长填报志愿时,会权衡哪所学校就业前景好;高校竞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等荣誉时,毕业生就业情况是重要指标。很多高校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心照不宣地采用种种手段让毕业生“被就业”“被高薪”。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缺乏真实性,后果不仅仅是削弱对于报考、评比的参考价值。用个别学生的经历证明18万元年薪不算高,无法说明问题。个别情况不能代表整体,不同地区工资水平和生活成本有较大差异。如果高校公布的毕业生平均薪资都超过一般人预期,很容易在社会上尤其在学生群体中,制造不必要的焦虑情绪,甚至让年轻人在求职时心理预期过高导致眼高手低、错失机遇。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就业数据除了作为高校调整工作的参考,还会影响有关政府部门在就业帮扶等方面的决策。2020年就业季,教育部委托国家统计局有关单位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核查工作,就是为了遏制高校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统计数据很不准确,是否也属于弄虚作假呢?
话说回来,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能引起广泛讨论,从侧面说明了公众对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之高。其实,就业质量报告也好,一年一度的“最难就业季”新闻也好,无论是即将踏入社会还是已经工作,都不必太放在心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道。清华大学日前表示,因属于隐私且可信度不好说,不对外公布毕业生薪资情况。这未尝不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