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手机App频繁强制跳转启动、自启动、关联启动,甚至高频次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读取手机信息,让不少用户不堪其扰。这些App中,还不乏知名、常用的软件。这些“任性不服管”的App,不仅让用户无奈,也损害用户权益,造成安全隐患。(6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
互联网信息时代,大数据应用带来了机遇与便利,也带来了用户对自身隐私安全的担忧。2019年,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开展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安全评估,发现一些APP存在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特别是,一些知名APP侵权“店大欺客”,比如,今年5月工信部网站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2020年第一批)》显示,当当、知乎日报、e代驾等16款APP尚未完成整改。如此语境下,一些手机App频繁强制跳转启动、自启动、关联启动,甚至高频次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读取手机信息,表明APP侵权愈演愈烈。
可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不仅是科技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全社会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守好个人信息安全防线。事实上,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和《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对App超范围收集、强制授权、过度索权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然而,目前手机App普遍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侵犯个人隐私问题,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规制和依法惩处。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相关立法滞后。
勿庸讳言,在我国,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法》迟迟不能付诸实施,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散见于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民法总则、刑法等多部法律中,过于繁杂和笼统,且只限于规范侵犯个人信息造成后果的行为,震慑、打击力度不大,造成个人信息被泄露和非法利用现象泛滥成灾。基于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近日透露,《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在研究起草中,目前草案稿已经形成。同时,今年全国两会,部分代表委员也提出,对常用APP侵权更应重罚严管,只有依法规制,堵上制度漏洞,才能遏制企业侵权行为,保障用户权益。
因此,App任性侵权,还须扎牢法治篱笆。必须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将侵权APP关进法治笼子。加快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进程,对于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科技向善,加强个人隐私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制度、侵害补偿和惩罚机制,设置监督机构等方式,为个人信息安全“加密”。同时,应对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和保密等问题制定详细规定;在信息采集的源头方面,对采集主体设定门槛,规定必须在事先履行核准和登记程序等。
特别是,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进数字产业规范发展和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工作,兼顾个人数据保护、创新、效率和安全几个价值目标;在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激励社会更好地沉淀和使用数据。比如,可以对“个人数据”加以分类,以敏感或不敏感为标准,集中力量对敏感个人数据加以保护,对不敏感个人数据,则侧重流通利用;也可以导入“风险”理念,根据个人数据的性质、使用场景以及产生的风险,来限定用户同意的范围和数据二次利用的风险管理机制。此外,实行群防群治,完善举报机制,强化惩戒措施,提高违法成本。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