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准确分析把握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保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给社会需求和供给带来了冲击,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政策组合措施,从稳定社会总需求和优化社会总供给两个方面下功夫,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平衡、健康发展。当前,经过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宏观调控需要在促进供需平衡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度稳定社会总需求
消除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在疫情过后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需要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方面着手,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度稳定社会总需求。
在消费需求方面,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虽然疫情对消费需求形成了短期冲击,但从长期来看,居民消费需求主要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的。从总体上来判断,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趋势没有改变,这就为消费需求在疫情结束后的迅速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况且,疫情的短期冲击对消费的影响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在疫情持续期间,一些新的消费需求如在线教育、电子政务、远程医疗、无人配送、信息监控等都被充分挖掘出来,这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和5G技术的应用带来了重要机遇。因此,一方面要保证疫情期间居民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得到满足,鼓励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有序恢复营业;另一方面,应通过切实措施鼓励发展在线消费模式,把疫情对消费的短期冲击转变为抗击疫情的新兴消费手段。
从投资需求来看,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突如其来的疫情进一步抑制了企业的投资需求。为此,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在于恢复和提升企业投资需求。财政政策采用财政贴息、缓缴税款等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的短期缺口,加大对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随着复工复产的全面展开,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政策帮助企业根据疫情结束后的市场新热点进行技术改造和生产线更新,以适应居民消费的规模反弹和结构升级。在刺激投资需求方面,中央着眼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陆续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政策,正在产生积极效果。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债务偿还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金融机构可考虑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方式,为防疫重点地区单列信贷规模,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此外,还要更为积极地调整和完善企业信贷的还款付息安排,加大贷款展期、续贷力度,适当减免小微企业贷款利息,积极有效地降低企业投资的资金成本。
在财政支出方面,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在短期受到较大抑制,政府必须发挥“看得见的手”作用,采用扩大政府购买规模的方式直接拉动社会需求。财政支出具有资金筹集速度快、支出方向准和带动作用强等诸多优势,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时,往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财政支出精准发力,成效显著。一方面,在抗击疫情的直接支出项目中,中央财政集中使用中央部门存量资金,统筹用于疫情防控、保障重点支出,对于地方财政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保证基层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积极发挥其拉动国民经济的“乘数效应”,通过政府采购有效推动了企业复工复产,通过财政投资促进产业链条的全面复苏。
在净出口需求方面,企业应面向国际市场,在短期内稳定出口规模,并不断提高长期出口能力。净出口需求是国外对我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是对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补充。疫情对出口也造成了明显的冲击,为此,一方面要努力稳定出口规模,通过各项举措推进外贸企业复工复产,以最大努力保持对外经贸合作的连续性。这也有助于确保全球价值链的正常运转,降低疫情对国际贸易及经济的影响,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定向产能,提高相关产品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为满足其他国家在疫情防控方面的需求作出积极努力。另外,外贸出口企业也要注重转变经营方式,比如创新管理机制,充分运用线上技术,通过网上无纸化系统和在线视频等非接触方式办理相关业务,进一步降低经营及监管成本,提高出口能力。
在统筹民生保障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优化社会总供给
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充足的后勤保障和物资供给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疫情基本稳定后,优化的社会供给是保障社会需求持续复苏并有所提升的先决条件。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疫情对社会供给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完全可以把切实保障民生和优化供给结构统筹起来,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从短期来看,优化社会总供给的首要目标是精准有序扎实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切实保障民生和就业。目前,疫情在全国各地的蔓延程度和控制效果存在差异,优化社会总供给的首要目标是落实分区分级,精准推进企业复工复产。需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切实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二是切实保障居民就业。疫情对居民就业的冲击十分明显,这也是优化社会总供给的重大挑战之一。在现阶段,应做到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抓好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加快推动线上登记失业和申领失业保险金,确保失业人员应发尽发、应保尽保。注重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保障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从长期来看,优化社会总供给的根本举措在于调整供给结构。短期的供给刺激政策主要应对生产的暂时性下滑,而从长期来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仍然要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管理、危机处置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缺陷,提出了优化供给结构、升级产业配套的迫切要求,为此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以疫情防控为契机,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部分地区的基本防护用品、简易医疗设备甚至生活物资都出现了短缺,这就要求进一步重视纺织、食品、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改造提升,提高国民经济的应急响应能力。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围绕一些新的消费增长点开展投资,大力支持健康医疗、公共安全、信息监测、智能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三是提高我国产业体系的综合配套能力。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网络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但在疫情冲击下,产业链条上某些关键环节的断裂给复工复产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产能规划工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我国产业体系的综合配套能力。四是为供给结构调整提供更为巩固的人才和技术保障。在下一步工作中,深入推进教育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新一轮的顶层设计。
(作者:周绍东,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