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同比上涨5.4% 并非货币惹的祸

2020年02月13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对于CPI同比上涨幅度加大,绝不能机械地归因于货币,而要多从商品的生产和供给方面找原因。货币政策依然要保持定力,针对疫情造成的短期经济冲击,应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以支持经济平稳增长。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1月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显示,1月CPI环比上涨1.4%,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专家指出,1月CPI同比涨幅扩大,主要是春节假期、疫情影响、翘尾因素等多种因素叠加所致。(2月11日《经济参考报》)

  自去年3月以来,CPI同比上涨幅度开始呈现增大势头。3月到8月,这一变动趋势还比较平缓,一直没有“破3”。但从9月开始,CPI涨势明显加快,当月CPI同比上涨3.0%。两个月后,11月CPI同比上涨“破4”,为4.5%。从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也仅仅两个月,CPI同比上涨“破5”。不得不说,从趋势看可谓“涨势汹汹”。

  C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数。基于“货币超发导致物价上涨”的逻辑,一些人习惯于将CPI上涨较快归因于货币超发,认为现在有通货膨胀的苗头。那么,这次是不是货币惹的祸呢?会不会存在着通货膨胀呢?从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看,笔者认为,货币不是这次CPI同比上涨加快的推手。虽然从去年一季度开始,各方面不断强调“加大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但是货币政策仍然保持着稳健中性的定力。逆周期调节不是体现在总量刺激上,而是体现在结构性发力上;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持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发行量也并没有大幅度增加。2019年1月至12月,M2同比增速维持在8.0%到8.7%之间。

  既然货币没有超发,那是什么引起CPI同比上涨加快呢?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去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的猪肉价格异常上涨。猪肉是我国居民极其重要的消费品,日常需求量很大。非洲猪瘟疫情使得生猪短期内供给大大减少。猪肉供给量无法满足需求量,猪肉价格异常上涨,并带动其它食品价格上涨,从而造成CPI同比上涨幅度较大。

  二是今年以来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陌生的病毒,全社会对医疗防护物资的需求量异常增大。另外,基于居家防疫的需要,家家都要储备一定生活物资,这也让很多生活消费品的需求量陡然变大。短期内,特别是春节假期中,这些消费品的供给量无法迅速增加,市场价格自然会上涨,从而带动CPI较大幅度上涨。

  一言以蔽之,是个别生活消费品短期的供需失衡导致了这次物价上涨,而并非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对于CPI同比上涨幅度加大,绝不能机械地归因于货币,而要多从商品的生产和供给方面找原因。货币政策依然要保持定力,针对疫情造成的短期经济冲击,应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以支持经济平稳增长。同时,要有序抓好复工,组织生产,加大供给,弥补供需缺口,从而平抑物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人民币,当今世界最稳定的货币之一

     准确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内涵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CPI同比上涨5.4% 并非货币惹的祸

2020-02-13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