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王平认为,供不应求带来的商品溢价,或许符合市场的价格规律,但却不能成为某些非法商贩恶意涨价、变相营造不安情绪的借口。监管部门及时出手治理,正是给民众和经营者释放了明确的管理预期——对坐地起价发“疫情财”的情况会露头就打。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人品高下。大疫当前,有的人勇敢“逆行”,奔赴抗疫一线,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有的人倾囊相助,购买急需医疗物资送往疫区;有的人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完成好本职工作,为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出一份力。然而,却有一些生产经营者嗅到了发“疫情财”的机会,趁势坐地起价、捂货惜售甚至偷工减料,即使再有涵养的人恐怕也会对这种行为“口吐芬芳”。
北京市丰台区某药店将进价200元/盒的口罩大幅提价到850元/盒对外销售,湖南省益阳市查获一批准备卖给药店的“三无”无纺布工业口罩,浙江省义乌市查获的15万余副“3M口罩”均为假冒……对发“疫情财”的人,就要见一个打一个,依法依规从重处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在发布会上表示,聚焦口罩等防护产品和米面油菜果等重点领域,以最高标准、最严措施、最大投入加强价格秩序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监测、执法和曝光力度,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产品。截至2月1日,全系统共出动价格执法人员39万人次,立案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413件。
应当看到,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口罩等物资在短时期内出现供需矛盾,从而引发价格波动,这是可以预料的市场反应。供不应求带来的商品溢价,或许符合市场的价格规律,但却不能成为某些非法商贩恶意涨价、变相营造不安情绪的借口。监管部门及时出手治理,正是给民众和经营者释放了明确的管理预期——对坐地起价发“疫情财”的情况会露头就打。
当然,辨别发“疫情财”也需要一个合理的界定。防控物资的生产厂家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苛求产品价格丝毫不变,价格因素将会向生产端传递,从而对产能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一背景下,政府部门在维护市场价格稳定的同时,也有必要借助合理的市场价格调节机制来帮助企业消化压力,激励他们最大限度提升产能。
所以,在及时对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现象依法严厉打击的同时,像口罩之类的防控物资,就要从源头强化“保供”。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所说,医用N95口罩各方面汇总的需求很大,已经按照一倍以上的规模组织产能。现在不少企业担心扩产或将带来产能过剩。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政府将进行收储,符合标准的企业可以开足马力进行生产。
一边是监管防控物资的政府力量在强化,一边是保障供应的市场渠道在壮大,从生产制造到物流运输,从市场监管到商品零售,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发挥作用。老话说得好,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任何人或任何企业要是在百姓的钱包甚至抗疫一线的物资需求上动“歪脑筋”,都注定会遗臭万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王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别让恐惧将疫情防控工作引上“侵犯隐私”的歧路
疫情防控物资紧张 为“不涨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