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京燕:加强绿色金融合作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品质

2019年08月26日 07:36   来源:南方日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湾区建设的一个亮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可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突破口。绿色金融的发展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好的实践引领制度创新,把绿色、湾区和金融这些现代元素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必须做好标准衔接。绿色标准之所以是核心,因为这是绿色金融项目区别于非绿色金融的关键,因此需要规则去明确真绿,避免伪绿和泛绿;同时,只有在不同区域间建立相互认可的标准,绿色产业在不同区域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和可流通性。目前,绿色金融在国际上也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究其原因是绿色产业种类繁多,既有高科技行业,也有传统产业;同时产业发展具有动态性,也决定了“绿”的内涵难以界定;即使行业大类一致,同样的产业目标执行时也面临技术指标不一样的差异。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既要统一各城市标准又要得到各方认可,既要与国际对接又要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显然应该“私人定制”湾区绿色金融标准。由于港澳和内地不一样的发展模式,因此需要考虑区域发展基础、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产业特色,内地和港澳进行标准对接时可以考虑以下方向:认同性,指湾区各个地区一致的方面;差异性,指湾区与内地其他区域的差异;国际性,指湾区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向国际靠拢;特色性,指湾区的特色产业以及未来可以引领绿色金融发展的方面。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未来需要关注以下深层次问题:

  一是绿色金融的特性。绿色金融相比较于传统金融,资金和产业匹配最大的约束性问题是期限错配和信息不对称。因此,在解决何为“绿”的基础上,需要实现资金和产业的对接,并通过增信和抵押方式等实现金融创新。绿色金融是否会降低成本、是否可以增加收益也是生产企业和金融机构一直关注的问题,这涉及绿色金融政策的可持续和可复制问题。因此需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同时通过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政策的可持续。

  二是开放经济下的规则衔接。加强与港澳规则机制的联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具体的对接机制还比较薄弱,例如对接时的政策、权重等要素需要予以细化。在绿色产业标准认定之后,需要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互通的绿色信用评级、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统计等绿色金融的系列标准体系。

  三是形成对接的机制。建议以粤港澳三地合作项目的个案推进机制创新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文创等综合性的新兴产业从环保、产业、金融、人才、市场等方面进行互补性、共通性和国际性合作,三地可以尽早出台这些领域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行业标准,逐步建立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认证及识别机制,并争取参与更大范围内的行业标准制定。

  (作者傅京燕系暨南大学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傅京燕:加强绿色金融合作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品质

2019-08-26 07:36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