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20日)有媒体报道说,神州企业家投资平台的企业家们以收购原股东股权方式到东北的吉林省参与一个项目的企业重组。投入巨款后,因为种种投资约定之外的因素,投资人的股东权利没有被确认,却被认定为“案外人”而排除在重组过程之外。在参与重组而不得的情况下,企业家们决定抽身而退,但是,不想其巨额的投资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代偿款”,万般努力之下得到的允诺,就是“重整完成后全额‘补偿’退回”。就这样,重整参与不了,投资款也拿不回来了……这个投资的实例,真是让人瞠目结舌!不能不让人想起“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流言”。
“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个说法在最近一些年颇为流行。“投资不过山海关”,如果是投资者意愿的表达,那么,这个表达的构成必有经验的成分;而如果是对投资走向的客观描述,那么,这种客观现状的形成也必其来有自。即使这个说法本身存疑处多多,但如果当下东北的投资情势脱不开这个说法所描述的现实,对环境极其敏感的资本就不会明知风险闯关东。因此,对于处于经济增长压力之下的东北,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打理好自己的投资环境,筑好鸟巢,等燕归来。
从上述报道看,东北一些地方的做法不是筑巢引燕,而是为渊驱鱼,关门截财。该报道说,吉林泛亚信托于2006年被停业整顿,2010年进入破产程序。2017年初,神州企业家投资平台的多家会员企业以收购原股东股权方式参与重组,并与泛亚信托股东达成《泛亚信托重整暨股权转让协议》,且按长春中级法院指定账号汇入人民币约2.4亿元,用于补足泛亚信托部分股东欠缴的注册资本,以此取得股东身份。此后,长春市中院的裁定解除了案件所涉60%股权的冻结,使股权收购得以完成。即便如此,神州企业家的股东地位和重整方资格却并未得到吉林省金融办等相关部门认可。神州企业家多方努力无果的情况下,表示尊重现状,决定退出泛亚信托的重整及合作。但是,不料,其要求退回相关投资款的诉求,得到了颇为戏剧性的回复:那笔投资款变成了“代民事案件的被执行人支付的债务款项,成为债务的一部分”,2亿多的投资款只能在“重整完成后全额‘补偿’退回”。就这样,神州企业家的投资者们硬是被整饬成了到东北主动扛债务的活菩萨。
由此可见,“投资不过山海关”,其实还不是单指东北的投资风险,而是指资本安全。若论风险,何处不在呢?投资环境再好,投资者也会面临公司治理、政策变化、市场起伏、经济周期以及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力的风险。对资本安全的最大威胁正是人为的软环境。这个环境的构成,无非是法治、行政以及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就如上述案例,行政部门不认可法院裁定所产生的投资者股东身份及其地位的现实,也就罢了。既不认可,就让人家全身而退,此次买卖不成,只要留得仁义,可待以后再见。非要关起门来,抽下一两根筋,蹭下几片皮,如此冷酷的环境,哪个敢越是凶险越投钱?
上述报道称,神州企业家投资平台目前已有121位资产规模从50亿到超千亿的会员,资产总规模达到2万多亿元。由此,把这个案件解决好,起码也会让2万多亿资产的企业家们不会把携资闯关东视为畏途。至于如何打造东北投资环境,其实也不妨将此案例作为示范。
翠花,且慢上酸菜吧!这个投资案例,还不够让人心酸吗?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