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深扒了市面上颇为火热的臭氧、超声波、等离子等打着“高科技”旗号的洗菜机,并逐一打脸。
总结相关专家的观点,一方面,这些洗菜机没有从原理上真正回答去除农残、降解农残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现实中使用的农药种类繁多,不同的农药在对抗病虫害上也有不同的原理。只具有一种功能的洗菜机不可能对所有瓜果都能起到高效去农残的效果。
这不是“高科技”产品第一次被撕。早前就有媒体报道,一些不法商家借助“高科技”标签,吹嘘养生保健产品有神奇效果,忽悠消费者。
在网上搜一搜,类似报道还有很多。一份对2013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
新一轮的科技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在巨变时代,越来越多的商家蹭上了科技这个热点,一批“高科技”产品闯入人们的生活。这其中就有浑水摸鱼的伪科技,看似被科技的大潮包裹着,实则是在裸泳。监管不到位,公众科学素养的欠缺,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蹭热点、贴科技标签的除了商家推出的产品,还有一些新兴公司和传统行业。处于风口浪尖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典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宣称去金融化,改名为金融科技公司,并将其称之为一种全新的模式。
诚然,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科技结合的产物。不过,科技的力量降低了金融的门槛,提高了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等问题。而诸如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传统金融行业的痛点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面对金融科技热,很多专家在不同场合发出提醒:切莫过度神话技术。显然,传统金融行业的痛点不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改个名字就能解决的。改名字容易,解决问题难。
有意思的是,互联网金融不止经历过一次改名潮。此前,很多公司去P2P化,不再叫网贷公司。而每次改名的背后,都有一轮严厉的监管行动。很难说,那些贴上科技标签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是真的想改变模式,还是在躲避监管。
科技大潮涌动,变革着商业模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小到一件商品,大到一家公司,不贴上科技的标签,似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创新。人们家里如果没有一件科技产品,似乎已经落伍于时代。
不可否认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但拥抱科技,不是简单地贴上科技的标签。弄明白自身的痛点,借力科技,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勇立潮头。对于个人来说,掌握科学常识,比拥有科技产品更能在大潮中自立。而对于那些裸泳者,监管该出手时就应该出手。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