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春节加收服务费 别加收容易取消难

2019年02月12日 10:54   来源:东方网   何勇海

  叫个车、寄份快递、出去吃顿饭……春节期间,很多人发现平日习以为常的各种消费,可能要加收一定的服务费。不少市民认为,春节期间“明码标价”式的涨价,是对劳动者付出的肯定和尊重。但他们同时也对消费市场涨价乱象感到心塞。(2月11日《人民日报》)

  春节期间以加收服务费的名义,进行“明码标价”式的涨价,确实是普遍现象。比如某网约车平台为鼓励、补偿司机在春节期间接单,已连续两个春节实行“司机服务费”,乘客在其平台打车需额外支付司机春节服务费,根据地域不同从1元到9元不等。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年就一个春节,乘客在走亲戚或外出购物、玩乐、旅游,一些网约车司机却舍弃团聚、玩乐,为乘客服务,着实不易。在网约车减少的过年状态下,相比多加的服务费用,乘客更应该关心春节能否及时打到车、服务质量好不好。

  同样的道理,春节期间,不少快递公司、餐饮店铺及其他商家纷纷歇业,只有少数快递、餐饮、洗车等商家在坚持营业,他们不仅牺牲了休假时间,而且也面临着人手减少、环节增多、成本提高等特定时段的经营窘境,加收一定的服务费是情有可原的,权当是对商家坚守服务阵地的一种补偿吧。一句话,无论是网约车平台,还是快递、餐饮、洗车等商家,在供不应求、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以价格手段调节消费需求的做法,符合市场规律。对“春节价”或者说“春节式涨价”,消费者不必一味排斥反感才好。

  当然,春节加收服务费首先要明码标价,先说断,后不乱。知情权是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尤其是价格知情权,是商品或服务交易的关键之所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自愿决定是否消费,消费者有权对价格有确切的了解,而商家有义务让顾客充分了解价格调整情况。这就决定了商家在春节期间加收服务费,要做到明码标价。据调查,多数消费者最怕最反感的,是开始不说清楚,后面胡乱加价。“明码标价”式的涨价,比起暗中涨价,以及表面看上去不涨价,暗地里却缺斤少两坑消费者,更能让多数消费者接受。

  其次,春节期间“明码标价”式涨价一定要适度,一定要守规矩。一旦服务费收得太离谱,超出消费者的承受范围,就成漫天要价甚至是趁节打劫,通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来牟取暴利,给祥和的节日添堵,终究是会让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此外,春节期间“明码标价”式涨价,不能涨价容易降价难,甚至只涨不降。有的商家在春节后仍故意执行春节价,始终不结束加收服务费的做法,说穿了,是不舍得放弃既得利益,会让顾客慢慢流失的。实际上,春节过完,人们的生活回归原位,春节价也应快速回归原位。

  虽然春节加收一定服务费情有可原,也适合市场规律,但并不意味着相关部门不必加强监管。对于“春节式涨价”,商家有没有明码标价,有没有漫天要价、哄抬物价、趁节打劫,节后有没有及时取消服务费、恢复原价,等等,都是监管重点。监管这些问题并不是过度干预市场,而是必要的维护消费者权益。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花炮去,蓝天来    2019年02月12日
  • ·“农村堵车”现象需高度重视    2019年02月12日
  • ·春节,让我们的文化青春不老    2019年02月11日
  • ·喜看“健身过年”成时尚    2019年02月11日
  • ·让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2019年02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