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周跃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待“制造业的春天”

2018年12月28日 10: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周跃辉认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实体强则经济强,则国家强。

  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9年的经济工作作出了七个方面的部署,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将“制造业”单独提出,并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七大任务之首,足见中央对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这也预示着“制造业的春天”来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实体强则经济强,则国家强。

  事实上,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我国制造业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因此,我国必须抓住这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特别是装备制造和高端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国之命脉所在,没有强大的高端制造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强大也就无从谈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经济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但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和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相比,在多数领域的技术创新、品牌质量、生态保护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凸显,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以下几项具体布局。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值得强调的是,在这几项具体布局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这项工作尤为重要。新工业革命正在为制造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以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孕育兴起,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我们应看到,制造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围绕互联网工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制造业的智能化是未来的大趋势,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我们必须把握变革趋势和时间窗口,做好发展制造业这篇大文章,努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员 周跃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探寻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现实路径

     解决这三个问题 让实体经济强起来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