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陕西一国企被曝出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俱是80后、90后之后,山东淄博某区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最近亦因此陷入争议。有报道指出,这家总资产达121.31亿元的国企,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最大年龄是34岁,最小的26岁。3名董事会成员中,有两人是90后。报表显示,2015年至2017年,其相关盈利指标呈下降趋势,控股7家子公司全部亏损。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使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是我们党一贯所倡导的。科学选拔任用年轻干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理应起带动作用。现实中,在互联网等很多新兴行业,80后、90后引领行业趋势和风潮,带领企业走向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为何最近一些国企领导层的“年轻化”,总是难以赢得公众认可呢?在笔者看来,问题不在“年轻化”本身,而在如何落实和执行。
首先是选人用人的透明程度。80后特别是90后转眼成了资产上百亿的国企高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他们何德何能,是否存在暗箱操作或“大有来头”?虽然上述两地政府部门后来都称这些人并无背景,问题是:一来这种通过澄清的公开是在争议出现之后,是被动的;二来即便陷入争议时,这些人的履历资历披露依然不充分,也就不容易消除质疑。
其次在对年轻干部的考核管理上。干部“年轻化”,是针对论资排辈而言的,指向的是打破年龄的条条框框,但“年轻化”不仅仅是指岗位年龄相比以前降低,前提更是要“德才兼备”。人们之所以会对山东那家企业人事安排产生质疑,其经营表现成了佐证。无论这种表现是否与行业特性有关,还是有客观原因,相关部门理应作出合理解释,据此对这些年轻干部的能力作出经得起检验的评价,方能服人。
最后是在“年轻化”的程度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不等于一家企业的管理层不分实际“清一色”都是年轻干部,更不是年轻得越彻底才是最优。此前中央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要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出企业。可这些人退出了,新管理层也应该讲究搭配,否则难免让人有“把一帮年轻人推到前台方便自己在幕后”的联想。
说到底,无论是国企还是机关单位,要避免“年轻化”陷入争议,都应该遵循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在程序和能力考核上实现公开和透明,才能平息争议,赢得公众认可。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