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日常监管,还是技术监管,最核心的一点,是明确监管责任,提升日常监管能力,只有练好了这些“日常功”,医保基金监管方能落实到每个医疗细节
11月2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沈阳骗保事件发生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监管组牵头人黄华波发布了近期针对骗取医保资金行为的举报投诉电话。黄华波还表示,国家医保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专项行动“回头看”,已下发《通知》进行专门部署,将聚焦三个重点领域强化监管,其中对于医疗机构,下一步将重点查处诱导参保人员住院等行为(11月22日《南方都市报》)。
从今年9月起,国家医保局就曾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国家药监局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行动。国家医保局今年5月31日挂牌成立,3个多月后就牵头开展了这次专项活动,足以体现出他们在医保基金监管方面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但沈阳骗保事件刚好曝光在专项行动的关键阶段,说明医疗骗保等现象积弊已深,仅靠集中打击不能解决问题,健全监管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次打击医疗骗保“回头看”和再部署,出现了不少过去从未有过的新提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针对医疗基金的日常监管出台了新举措。下一步,国家医保局计划建立失职渎职问责机制,并探索第三方参与监管。明确医保部门该发现的问题没发现是失职,发现了问题不处理则是渎职。这一点,切中了日常监督疲软这个关键要害。
医保部门具有监管医保基金的职责。由于医患都可以在骗保中获益,医保部门就成为与骗保行为斗争的唯一重要力量,假如医保部门也履职不力,医保基金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但要看到,在过去,即使管辖范围内多次发生骗保现象,也鲜有医保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被问责。今后,医保部门没发现或不及时处理问题,就会以失职或渎职论,俨然给日常监督套上了紧箍咒。
日常监管不力还存在其他客观原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短板。医保基金监管,既包括对骗保、套保等行为的监管,也包括对过度诊疗、不按临床路径诊疗等技术层面的监管。骗保、套保等大漏洞需要尽快堵上,但不合理诊疗导致的基金浪费等技术漏洞,同样需要尽快堵上。但仅凭医保部门一己之力难以担当此任,探索第三方参与监管,借社会之力补齐医保基金监管的技术短板,这个监管新模式值得探讨和完善。
在骗保、套保现象频发的当下,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势在必行,但需防范随着活动的结束监管也跟着放松,只有监管日常化才能形成制度,才能避免一时紧一时松。同样道理,当诱导参保人员住院等明目张胆的骗保、套保行为得到控制后,通过医疗技术手段套用医保基金等行为,也得迅速提上议事日程,进行精准整治。
无论是日常监管,还是技术监管,最核心的一点,是明确监管责任,提升日常监管能力,只有练好了这些“日常功”,医保基金监管方能落实到每个医疗细节,具体到每一笔救命钱上,成为无需特别强调就能做好的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