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平:我是记者我自豪

2018年11月08日 11:43   来源:东方网   

  今天是记者节。

  再回首,新闻生涯四十年。

  1978年,全国高考,第一志愿“新闻”,第二志愿“历史”。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两个方向都是喜欢的。

  1978年10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方汉奇、甘惜分、张隆栋、郑兴东、成美、秦珪、何梓华等名师大家风范,印象深刻。70个同学,个个亲如兄弟姐妹。

  1981年,《甘肃日报》实习。刘爱芝、田世英、游炬耀,既是领导,也是导师。河西走廊、甘南草原、黄土高原,遍布足迹。

  1982年,《新民晚报》体育部,赵雨、李为华、卢璐、张向潮、邱国翔,亦师亦友。赵超构、束纫秋、冯英子、沈毓刚、任荣魁、吴崇文、梁维栋,老先生老领导,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武心义,蒋是枢,两位介绍人,都喜欢下象棋。我会下点围棋,由此成为一位专门跑围棋比赛的记者,经历了轰动一时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其实,我不写围棋,我只写人。

  1986年,担任体育部副主任。彭正勇,一个号称“彭头条”的经济部记者担任体育部主任。我们搭档整整十年,同甘共苦。

  1987年,只身一人,独闯南斯拉夫,采访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克罗地亚萨格勒布,街头的酒吧,海边的阳光,漂亮的姑娘,还有一个崇拜毛泽东的青年裁缝,记忆犹新。

  1988年,汉城奥动会,“兵败汉城”与“兴奋剂事件”,收获满满。《新民晚报》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新闻一等奖,以及“上海十佳记者”,“上海青年十大精英”。一切的一切,我有“汗不敢出”的感觉。

  1990年,北京亚运会。“亚运日记”专栏被批评。记者证被吊销。喝下一瓶威士忌,居然没醉,发现酒是好东西。不是浇愁,是扔掉一切。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虽努力而无收获。在逃离巴塞罗那的火车上,忽然想明白了,成功是要有机遇的,努力仅仅是基础而已。

  1993年,美国布法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一次有人生低谷的感觉。干什么,感觉都不太行。

  1994年,美国世界杯。闯荡美利坚,十四个城市,四十天拚命。曾经一天写下两万字。毕熙东、李永广、牛一兵,一帮兄弟做饭涮碗喝点小酒的情景,至今难忘。同年创办《新民体育报》,从记者、编辑、校对,到送纸型的司机,全流程的活都干过。

  1996年,因《中国足球十问》下台。“黑衣黑哨”这个词汇,经常出现在我的评论中。因此得罪一批人。同年,隐姓埋名采访亚特亚大奥运会。以“亚声”笔名,在亚特兰大远郊的一家民宿中写下大量评论。

  1996年,出任《新民晚报》评论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由体育评论向时政评论转型。三年笔耕,发现时政评论好难写。春秋笔法,你干不了;分寸拿捏,轻重都是问题。期间,写小说若干,无成就无影响。

  2000年,创办东方网,任总编辑,一干十八年,感觉时间有点长了。当记者,写文章,坚持不改初心。也是难的。

  赵超构先生当年说过一段话:“报纸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民晚报过去有个冯小秀,今天出了个徐世平,后来居上。”其实,我不算什么好记者,我就是一个会来事儿的人,一个会来事儿的记者。

  今天记者节,我只想对自己说:

  我是记者我自豪。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