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当然是很美的。建筑真美,紫禁城、长城、颐和园……街道真美,文津街、荷花市场、烟袋斜街、百花深处……可光是地界儿美还不算。槐花开了,菊花黄了。红叶经霜,梅花的细蕊吐香了。松柏繁茂常青、银杏叶片翩跹,北京的植物,伴随着北京人,创造着无尽的生活的美。
根据北京植物志(1992)记载,北京的“土著植物”有1790种,大多是厚道、坚强、无私的物种。古诗有云:草木蓊郁知地灵。一方水土,育出天地间的灵性,民风如此,花草树木,也是一样的气质。
据本报报道,国内首家建立在城市中心地区的绿地生态定位监测站——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科学观测研究站亮相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这座总占地3.4公顷的观测研究站也是一处充满京味儿的北京“土著植物”展示基地,研究人员驯化培育的“三不草”(不浇水、不施肥、不打药)——苔草,已在北京多家公园大面积示范应用。国槐、暴马丁香、白蜡、黄栌、北京丁香、山桃、月季、金银木、臭椿、珍珠梅、萱草等北京乡土植物,在这里随处可见。它们将会成为北京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的一路路生力军和别动队。
然而,如此强韧,带着历史的光晕走进现在,还将把美丽北京的故事一直述说下去的北京的植物们,却大多默默无闻。人们熟悉它们的身姿和笑颜,却不熟悉它们的名字、它们的习性、它们背后的故事。这,恐怕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缺憾吧。
不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认识北京城的一草一木,当成了品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大家还有了靠谱的参考和依据。有关北京本地植物的书,大多能从实体书店、网店买到。《北京花开:写给大家看的植物书》、《中国常见植物手册 北京册》等等,都是好看也好用的书。信息时代,相关APP也能实打实地帮助大家。比如,拍照就能辨识出植物名称,用户能立刻了解植物的特性和功用,以及有关的故事。另外,现在一些专业机构制作的公众号,也在不间断地进行“良心推送”。比如市树国槐,从它的形态之美到它在舌尖上的滋味,到古诗词中它的身影,均有详细介绍。
市民们的相关需求,也许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形式得以满足。比如,胡同、街巷里的花圃,是不是可以针对所种植的本地植物进行功能、历史故事的介绍?公园里,是不是可以根据时令开设北京“土著植物大讲堂”?社区文化中心,是不是可以请专家来进行栽培培训?
裂叶堇菜、槭叶铁线莲、阴行草、圆叶牵牛……这些美丽的植物,能帮助人们换一种角度看北京,甚至是看北京的曾经和北京的未来。了解、珍惜、热爱这些与城市同行的植物,就能进而通晓北京城生生不息、美不胜收的缘由吧。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