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承载着中国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名不断遭受洋风侵袭,“曼哈顿”“威尼斯”“夏威夷”“耶鲁”“爱丁堡”等欧美地名纷纷落户中国。在网络地图平台上搜索,各地地名、道路、机构名中,含有“曼哈顿”字样的达千余处,含有“巴黎”等字样的更多。在中部某城市,巴黎苑、巴黎春天、巴黎豪庭三个楼盘同时出现。(8月30日《半月谈》)
地名,与人名一样洋气点,听起来顺口,本质上没有错。不过,“曼哈顿”“威尼斯”“夏威夷”“耶鲁”“爱丁堡”等欧美地名,莫名其妙地扎堆出现,再洋气的地名,也会就与狗旦、二妞、山娃等土得掉滓的人名一样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仅令人反感,而且使人犯晕。地名,只是一个符号,越是有地方色彩,越是容易让人记住,才越有味道和好的效果。
我们知道,外国地名大都是音译而来的。音译的洋地名没有汉语文化的内涵,除了音韵方面有西方的意味,与我国的地方或文化没什么牵连。热衷取洋地名,是对西洋文化的莫名错爱和对我国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正如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孩子,起个“蒙娜丽莎”的名字一样,容易让人笑话,被人评价起名者没文化。
在审美和文化设计表现上,洋地名的局限性更多,很难拿捏分寸,无法于通俗中现神奇。富有内涵意义及独特个性文化的地名,容易让人联想,勾起人们的回忆。洋地名泛滥,是自我文化迷失的表现。增强文化自信,需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个性特点的语言风格,为弘扬民族文化献一份力量。
地名起初是个小众化的事,随着居民增加及地标建筑的作用放大,会逐渐被人熟悉。比如,开发商建设某小区,有优先给小区命名的权利,开发商的企业文化及其素质也会有一定体现。不过,地名命名是否符合规范及地方特点、文化,最终应由相关部门决定。
我国《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得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但由于执行中不够严肃,地名命名有失严谨,地名命名审核制与备案制没大的区别,是洋地名泛滥的关键。与其指向开发商没文化或用洋地名商业炒作,不如建议相关方面重视地名、路名等命名,通过公众命名、票选和权威部门决定确定地名,更有可行性。
现实上,外来的洋地名未必出名,我国许多“土得掉渣”的地名扬名四海,应让人有所启发。北京的王府井、五棵松,南京的乌衣巷,重庆的打铜街等地名,原本都以当地的井、松、人、店命名,看起来没有个性,但时间越久,越显示文化沉淀。
地名命名,要以工匠精神慎重对待,要有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力,而通过征名、命名公示等途径,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则更有群众基础。相关方面对地名的审核,应履行指导、监督、协调和规范管理责任,对大(如XX国际)、洋、怪、重的地名,审核应从严从紧,流于形式的工作,是不负责任的。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