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金寨县周集村,有接近70%的家庭孩子父母在外打工。暑期返乡看孩子的农民工罗大洪发现:现在很难再看到孩子们到处嬉戏打闹的身影,大多宅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地盯着手机,甚至连别人打招呼都很少理睬。面对自己的娃“手机成瘾”,罗大洪既心疼,又无奈。(8月2日《中国青年报》)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村庄这个家庭的故事,只是当前广大农村留守孩子暑假生活的一个缩影。日前,针对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状况,扬州大学志愿者团队奔赴贵州、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展开调研,走访了近400户农村家庭。结果发现,长时间玩手机已经成为乡村少年的“流行病”。在12至16周岁的留守儿童中,有接近42.7%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超过77.3%的孩子经常用手机上网,有些孩子“吃饭、走路、上厕所,甚至睡觉,手里也紧握着手机”。
“手机成瘾”,不要说是对孩子,就是对一个成年人也危害甚大。惟其如此,在成人世界里,熟人朋友之间劝说“别做低头族”的声音时常在耳。可能也是知晓这点,这个叫罗大洪的家长面对孩子暑假的在家表现,感到心疼。很有意味的是,他虽然心疼,却又无奈。原因不难理解,看过孩子之后他又得离家打工讨生活去,不能留在家里带孩子。而由于乡村公共教育服务提供短缺、隔代教育的先天缺陷等因素的现实存在,手机依然会是孩子特别亲近的陪伴。这是为人父母者多么不愿看到却又难以改变的家庭痛点!而且,这样的“手机带娃”并不是农村留守家庭独有,还延伸到了城市,主要出现在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家庭。放假了,他们把孩子接进城里,因为要上班,只能把孩子留在出租屋或工棚里。人生地不熟的孩子除了手机、电视整日陪伴,大多还真的别无选择。
手机侵蚀孩子的童年,成为农村众多家庭的一大痛点。无论寒暑假还是平时,如果儿童长时间用手机刷视频、打游戏、网聊,会严重妨碍其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应高度重视问题存在的严重性,针对“手机带娃”现象产生的种种原因,采取具体举措有效化解。比如是属隔代教育溺爱,还是孩子自制能力太差?或者是家庭根本就没有监督?找到了问题根源,就总会有办法解决。我们知道,在学校,为防止孩子沉迷手机,除了老师平时的管教,不少学校还出台校规,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各个家庭又何不尝试探索,严格限制孩子玩手机呢?当然,各地乡村、社区以及相关社会组织也应积极行动了,只要齐心协力,不但能对症下药、循痛止痛,也许还能探索出综合施治的办法来。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