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与时进,俗因时变。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乡村迎接、欢庆古老节日——春节的方式,在渐行渐变中。祭灶、扫尘、备年货、贴春联、祭祖、年夜饭、拜大年、放鞭炮……传统年俗的大部分元素依然鲜活呈现;网购年货、绿色过年、电子红包、视频拜年、观赏电影、外出旅游……“新年俗”元素闪亮耀眼强劲融合,折射着社会物质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深层脉动。(2月22日《人民日报》)
这些年,人们总有年味儿淡了的感慨。其实淡了的只是舌尖味蕾的感觉,年味的引力依然巨大,巨大到无以替代的地步。即便有洋节的舶来和稀释,但春节,照旧是中华民族最为庄重、最为热烈、最为盛大的节日。不管春节习俗怎样变化,其精神内核——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仍然是不变的基因。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物质短缺时代,吃饭更是唯此为大的事情。那时候,人们尤其是孩子,谁不指望过年享受平日根本享受不到的口福,过一把美食瘾。如今,平常就能吃到各种美食,孩子们再也没有春节“穿新衣、戴新帽”的期盼和“包饺子、蒸年糕”的念想。如此年味儿淡了,似乎也属正常。
如今不少城市发布烟花爆竹禁燃令,春节少了烟花爆竹的喧闹,但新的更多选择,却让春节出现了与时俱进的文化景观。比如2月2日,呼和浩特满族文化博物馆,民间艺人为游客传授满族民间剪纸技艺;2月18日,北京石景山“洋庙会”上,外国演员在“四海同春、带路寻梦”大型主题新春花车行进中翩翩起舞……至于春节不少人选择一家人走入影院看一部贺岁片,不少网友响应“牵妈妈的手”活动,在网上晒出和妈妈的照片,感恩母爱,或者全家外出旅游……更让古老的年味浓郁出新的味道。
此外,网络红包、网络拜年,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阻隔,让全球小成了一个村子。据报道,今年除夕当天,共有6.88亿用户通过微信红包传递了新年祝福;正月初一至初六,全国电影票房累积突破56亿元人民币,刷新了春节档票房新纪录;全国外出旅游人数3.86亿人次,年味浓浓的古村落游成为今年的流行。这说明,人们生活丰富多彩,人们选择多种多样,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少了过去的局促与拘谨,多了现在的惬意与洒脱。也证实不管春节的“面子”如何变化,团圆、祥和、友善、牵挂,仍然是永不褪色的“里子”。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阖家团圆是千百年赓续不断的春节最为独特的密码,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所在和精神依托。几十亿人次的春运大潮,就是因了这个召唤的推动。这个召唤产生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是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主因,是国家强大的可靠基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由己而家,由家而国。因而,春节也最能滋润家国情怀葳蕤勃发。
以往,春节也是“四风”问题易发多发的风险期。春节前,中纪委印发通知,要求确保春节风清气正。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驰而不息纠“四风”,开启了作风建设新篇章,然“四风”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也会反弹回潮。为保持纠正“四风”工作高压态势,多地纪检监察部门,从具体问题着手,明察暗访,察纠问题,狠刹苗头,从制度与措施上,为春节风清气正夯实基础,让春节回归质朴本义。
如今,我们审视传统节日,呼唤增加春节年味,其实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春节形成的礼俗规制已经沦肌浃髓、根植于心,如果再融入带有时代气息的新元素,诸如举办“村晚”、观赏电影、外出过节、乡村民宿……传承与创新联姻,习俗与时尚嫁接,就能让春节丰富多彩,放大传衍不断的春节魅力。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