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电影“开门红”,当心“票房毒药”

2018年02月22日 10:04   来源:红网   孔德淇

  2018年的春节档票房夺目,创下了无数纪录,每一步足迹都足以载入电影商业史。先是《捉妖记2》创造了11天内最快预售破亿、上映后单日票房突破5.5亿的佳绩,打破《速度与激情8》的神话;随后在《西游记女儿国》《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等电影的集体加持下,前三天累积票房高达32亿,同比增长约65%,再次刷新春节档历年的票房纪录。

  这些数字串起来,缔造了一场盛大的商业狂欢,似乎让全行业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爆发力和增长潜力。

  但事实上,热映的这几部贺岁片口碑却参差不齐,甚至贬过于褒,和票房成绩有些不成正比:《西游记女儿国》被吐槽爱得莫名其妙,缺少细节推动,基本上是创作者硬写出来的感情,成为当之无愧的观影雷区;《唐人街探案2》前半段为搞笑而搞笑,稀释了推理的戏份,让整段戏节奏失当,有点“四不像”,而主演王宝强的演技也未见突破。

  让人意外的是,即便超半数电影评价令人担忧,被斥为“烂片”,仍然不妨碍其疯狂吸睛,除了大部分观众节庆期间只为图个乐呵,或是前作受众基础好的原因以外,回看春节档市场爆发的三年,在大环境整体向上的时候,几乎每一部都可以收获不错的票房,也就是所谓的“风口上,猪都能飞”。

  笔者认为,这些影视公司在不断创下一夜暴富神话、幸运地站在风口上的同时,应当自觉警惕“票房毒药”,扭转以票房论英雄的价值取向。过去几年,已有部分公司错把“风”的能力当成“猪”的能力,不断制作“猪”一样的电影,正接连遭遇“滑铁卢”;而那些被一时奉为佳话的票房纪录,也逐渐被时代淡忘,甚至嗤之以鼻。

  风向正在变化,在春节档大战中“逐鹿”的群雄必须及早认识到,观众的审美和口味正飞速成长,若是长期依仗资本博弈,投资所谓的流量鲜肉、热门IP,又或是凭借营销号推波助澜,找人刷分,而忽略了对剧本质量、演员表现等的把关,票房灵药必将失效,同时也很可能让烂片横行。实际上,不少IP改编电影已因粗制滥造而沦为前车之鉴,譬如同是假期上映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足足亏损了2.5亿,而《何以笙箫默》电影版则被评为年度最烂影片。

  除此之外,也不该只醉心于当下转瞬即逝的票房烟花,为在农历新年赚得盆满钵满而奔走,而要肩负起行业发展的责任,让“得IP者得未来”等浮夸口号成为过去式,真正回归“创作好电影”的初心,在故事、剧情和表现手法上多做文章,制作出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观众真正愿意为之买单的影视经典,让欢度节日的人们大饱眼福。

  归根结底,真正要让春节档未来可期,持续性盈利与增值,不能光靠投行的思维,把营销做到极致,也不能过分仰赖外援,还要具有强大的内生造血能力,借助于观赏性、思想性、艺术性等电影本身的力量。

  值得欣喜的是,年初三的票房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好片正从春节档胶着的竞争里脱颖,实现市场逆袭,譬如制作精良、口碑最好的《红海行动》;而近年来,春节档市场本身已日益饱和,粉丝经济和眼球经济正在降温,明星、热门IP、话题炒作,在一轮轮IP烂片的轰炸下,吸引力渐趋式微。可以看到,“观众不傻”,当潮水退去,春节档的成功和价值将重新被定义和审视,那些扎实做好故事、好剧情、好产品的,也必将迎来他们的时代。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