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发现手机被开通了一项收费服务,运营商表示为电话营销中本人自愿办理,并有通话记录和录音为证。然而,当记者要求出示开通凭证即“电话录音”时,却遭遇运营商的种种“不配合”。记者调查发现,用户遭遇运营商这种鬼鬼祟祟的“影子服务”被扣话费并非个案。不少网友吐槽:这种“薅羊毛”式的隐蔽扣费,实在是“暗箭”难防!(1月30日新华社)
记者的遭遇引发许多网友共鸣,他们纷纷吐槽曾莫名其妙被“薅羊毛”。常常是一通热情而急促的电话,用户“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捆绑扣费,想取消捆绑服务,则麻烦得多,非本人亲自到营业厅办理不可。而更多用户则被蒙在鼓里,长期被“薅羊毛”还不得而知。
事实上,手机用户被“薅羊毛”扣费的不在少数,他们几乎都是上了“鬼鬼祟祟”式服务的当。这种服务一般是通过电话营销方式进行,有如下特点:一是套近乎装好人,报上你的姓名之类隐私,当你是优质客户,尊享特别优惠,让人误以为机会千载难逢,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二是语速极快,可媲美华少,像催命一样要你赶快表态,容不得你深思熟虑;第三,把陷阱包装成馅饼,将可有可无的功能说得天花乱坠,让人如坠梦里;第四,“宽进严出”,捆绑容易取消难,一旦被捆绑成功,想取消服务则需过五关斩六将。
“鬼鬼祟祟”式服务,说白了就是心里有鬼的服务。提供这种服务的运营商,心里时刻装着自己和人民币,唯独没有用户。他们故意不提供每月捆绑扣费明细清单,抓住绝大多数用户不想轻易换手机号码的“命门”,以及懒得计较每月多花几元钱的惰性,与第三方沆瀣一气,将可有可无或完全无用的服务,“一不小心”捆绑住你的钱包,神不知鬼不觉地薅起你的“羊毛”。这种服务充满了套路,见不得阳光,“鬼鬼祟祟”才好浑水摸鱼,称之为欺骗式服务,亦不为过。
值得一提的是,运营商这种“鬼鬼祟祟”式服务其实早已有之,媒体屡有曝光,也有消费者一怒之下将“薅羊毛”的运营商告上法庭。“薅羊毛”式捆绑扣费之所以像打不死的“小强”,成为消费领域的“牛皮癣”,与消费者知情权被漠视有关,也与维权成本太高有关。其实,监管部门完全可以要求运营商提供每月捆绑扣费明细清单,让用户有基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要求对涉及捆绑扣费的服务“严进宽出”,降低取消捆绑门槛,电话或短信随时可取消捆绑服务,这样,“薅羊毛”式扣费完全可能收敛。提供服务要多点诚信,少点欺骗;多点阳光,少点套路。“鬼鬼祟祟”式服务当休矣。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