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掉GDP水分是高质量发展第一步

2018年01月16日 11:32   来源:东方网   谭浩俊

  先是内蒙,核减了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之后是天津滨海新区,将2017年预期的1万亿GDP直接挤掉1/3,调整为6654亿元。

  一个挤掉了百分之四十,一个挤掉了百分之三十多,两个地区的挤水分力度不可谓不大,也不可谓不有点怵目惊心。毕竟,百分之三、四十的水分,对一个地区来说,堪称洪水泛滥了。再这样发展下去,不仅老百姓对经济发展的感知度会越来越低,认同感越来越差,也会让经济在这样的水分被掏空。为什么有的地方看GDP情况还不错,看老百姓生活、看企业运行就一塌糊涂呢,原因就在于此。能够主动“自曝家丑”、挤掉GDP水分,看起来有点难堪,但是,比起将来泡沫破裂、经济崩溃,主动挤水分、挤泡沫可能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了。

  众所周知,主动挤水分的“开创者”并不是内蒙和天津,而是辽宁。辽宁省面对中央巡视组两次巡视都谈到数据造假问题,终于再顾“面子”,只好下决心挤水分,先是于2015年挤干财政收入的水分,再于2016年挤掉GDP的水分,从而一下子从中高速增长跌落到负增长,并连续几年排名全国倒数第一,拉全国经济增长的后腿。

  殊不知,注水和挤水分都是会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前者的影响在于,持续的注水,会让地方经济泡沫泛滥,让经济发展水平与广大居民的获得感越来越背离,让经济决策越来越不科学、越来越不符合实际,最终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后者则会对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信心产生影响,对政府的信任度产生影响。特别是被动暴露出GDP注水分,就更容易失去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事实也是,在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方面,缺乏办法、缺少思路,也没有好好地去思考和谋划如何发展经济,而成天把眼睛盯住GDP、盯住增长率,从而在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经济又面临过剩压力,分子分母都在减少的情况下,玩起了在分子分母都注水的歪招。实际上,无论是舆论和观众,还是当地百姓,都早已发现这样的问题。不然,这些年来也不会经常出现质疑GDP的观点和声音,不会要求取消GDP。

  我们说,取消GDP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经济发展而言,还是需要有一些考核指标、考核手段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考核,以怎样的方式考核,如果发生弄虚作假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数字出官”也不要紧,但这个数字一定要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数字,而不是官员们用来装扮自己、照耀个人前途的数字。

  所以,面对一些地方不怕“丢人”、“自曝家丑”、主动挤掉GDP水分的行为,还是要给予一点掌声的。虽然这不是成绩,而是纠正错误。能够主动纠正错误,也说明这些地方对问题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改正的决心。就怕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却没有改正的勇气,更没有自曝家丑的决心。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自曝了家丑的地方,比起那些至今还在享受水分带来的“阳光雨露”的地方,更值得赞扬。

  必须看到,GDP与人一样,吸入的水分过多,又没有能力排泄,时间一长,就会水肿的。出现了水肿,也不去主动治疗,最终就会让自己溃烂而亡。如果经济数据中的水分过多,一样会出现水肿的,会导致经济的溃烂而亡的。为什么辽宁经过挤水分后会出现全国倒数第一的现象,说到底,就是这个原理。

  必须看到的一个事实是,这些年来地方上报的GDP数据经过汇总后,总是要大出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很多,也可以看出,在GDP注水问题上,可能不只在个别。那么,还有哪些地方存在水分呢?是否也有勇气挤掉水分呢?

  按照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分析和判断,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速度不再是中国经济追求的主要目标,而要把重点转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让GDP没有水分,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GDP当中还有水分,甚至水分较多,还怎么称得上高质量发展呢?广大居民还怎么可能从这样的发展中具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呢?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一些地方主动挤水分的行为,尽管也与外部考核压力加大、内部反映强烈等有一定关系,不排除被动挤水分的因素。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够把水分挤掉,还是需要有点勇气和决心的,是值得那些仍在水中泡着的地区学习的。至少,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地方不要再背着负担前行,而可以轻装上阵了。纵然经过这样的“自曝家丑”后,地区经济增长可能需要几年的努力才能弥补上来,也比那些不敢“自曝家丑”的地区来得主动和积极。更重要的,在“自曝家丑”以后,可以更加主动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可以依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布局,从而让经济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最终让压力变成动力、让被动变成主动。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