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支付宝踩上“芝麻”那点“坑”

2018年01月08日 07: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芝麻信用的这个“坑”,不仅挖给了自己,也挖给了整个行业和领域。一旦消费者不再敢于“尝鲜”,将直接动摇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市场基础。大公司不能为所欲为,珍惜用户、敬畏流量,始终应该是一种核心价值观,越是“躺着就能把钱赚了”,越应该爱惜羽毛,诚信经营

  互联网公司的道歉屡见不鲜,但像芝麻信用类似于“这件事肯定是错了”“方式愚蠢之极”之类的道歉言辞却不多见。这些可谓痛心疾首的道歉,缘于支付宝2017年年度账单首页那行被默认勾选同意的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

  “惹事”的芝麻信用给自己挖的“坑”,如同“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网络安全法》中早有明确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等,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默认消费者勾选同意,显然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个人数据安全的“恐慌”。

  用户“被同意”,是10多年前软件厂商捆绑安装自家软件时的惯用“戏码”。拥有支付宝、芝麻信用的蚂蚁金服会挖这种“坑”,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支付宝年度账单是支付宝对公众宣传的重头产品之一,这个产品从开发到最终上线,中间经手不知凡几,难道就没有任何人对其提出疑义?成心也好,疏漏也罢,以一“坑”窥全豹,支付宝和芝麻信用们更该反思自己的心态。

  一方面,芝麻信用的这个“坑”,不仅挖给了自己,也挖给了整个行业和领域。零售、餐饮、出行、金融……诸多传统领域与互联网新技术的融合,催生了大量新的业态和服务,以芝麻信用为代表的信用服务就在其中。免押金住酒店、免押金骑共享单车乃至信用信贷,基于第三方征信数据的信用服务正在不断创新人们的生活图景。与此同时,面对眼花缭乱的服务创新,普通人对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但由于技术门槛“挡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他们,甚至已经将这些关注上升为某种焦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手握用户海量数据的互联网巨头们稍不谨慎,此前大量传播与营销成果就会付诸东流,消费者失去了安全感,也就失去了使用创新服务的信心。一旦消费者不再敢于“尝鲜”,将直接动摇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市场基础。

  另一方面,手握诸如支付宝、手机淘宝、微信、手机QQ这些“超级入口”的大公司们,还要谨防手握成绩单滋生轻率与傲慢。“超级入口”的黏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期的结束,流量的价值也在水涨船高。与此同时,“超级入口”意味着用户很难彻底“用脚投票”,不再使用这些服务,它们甚至构成了普通人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

  但是,这种明显的公司强势与消费者弱势间的差异,不能成为大公司为所欲为的理由。珍惜用户、敬畏流量,始终应该是一种核心价值观,越是“躺着就能把钱赚了”,越应该爱惜羽毛,诚信经营。

  不过,仅有公众良好的愿望,完全寄希望于互联网巨头的自律,显然还不够,监管依然要成为在它们头顶上时时敲响的警钟。面对新业态新模式,包容审慎鼓励创新的心态诚然重要,但有的放矢与时俱进的立法和及时有力的执法也同样重要,不然,道歉再诚恳,态度再坚决,也永远只是个道歉而已。(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 静)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