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收成绩要走到人民中间去

2017年12月19日 07:40   来源:长江日报   杨于泽

  昨日人民日报再批形式主义,一些地方扶贫攻坚搞花拳绣腿,一个乡迎接检查打印费就10多万;新华社报道揭露新形象工程伤民,一些项目以“民生工程”“文化建设”“脱贫攻坚”“留住乡愁”等名义冠冕堂皇推进,界定难、争议多、隐患大,脑袋一拍几百亿没了。

  形式主义的病根是脱离群众,反映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成绩验收和展现上,往往成为文件汇报、材料表功,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八项规定全称叫《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第一条就强调“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

  现代政府科学办事,少不了材料往来,但材料的根据必须是事实,判断材料填报的内容是否合乎实际情况,必须以深入人民中间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有的材料,各类事项、客观数据一应俱全,看起来是还原了实际,但往往数据造假、捏造实情有很多隐形的手段,单凭材料本身难以察觉,这就需要有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锻造一副“火眼金睛”。

  扶贫攻坚搞花拳绣腿,新形象工程一拍脑袋就推进,根源是“可视范围”的政绩还有市场。“可视范围”的政绩能通过验收,说明某些领导干部也习惯于坐在车内看当地发展、评价干部政绩。一些“新农村”建设,成了铁路沿线、公路沿线建设;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农村危房改造,也是优先考虑离主干道、铁路线近的位置,都是为了方便领导查看。

  “察实情”,未必是每一项工作都有面面俱到的研究,但应有日常的工作积累,对一个地方、一个领域的发展情况,能够做到大局在握、了然于心,形成系统综合的判断。这样的话,才能通过具体的材料,判断“可视范围”之外的情况。这就是说,材料只是中介,而不是最终依据。

  “察实情”有一个前提,就是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应当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有些成绩的验收是优秀的,但未必是群众满意的。群众的评价,往往不是及时显现的客观结果,需要深入体察。有些领导干部,通过一些简单的反馈渠道收集的意见,甚至材料汇报中的自吹自擂,视为“群众意见”,使得群众满意的标准被严重扭曲。

  “群众满意”与上级认可、组织认可是有机统一的。十八大以来,大量人民群众满意的干部受到重用,相反那些投机取巧的干部已经没有出路,显示了清晰的用人导向。“群众满意”是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它已经体现在并将更大程度体现在干部评价、政绩考核上,发挥导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在于落实》一文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求真务实方合奋斗初心,群众满意始能赢得上级认可,这是新时代的辩证法。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