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开创性成就,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是如何实现的?

2017年10月17日 09:33   来源:中国网   刘晨光

  人是历史的动物,对于过去的历史往往也容易有“后见之明”,但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历史,往往却看不那么分明,有时甚至有如梦中之人。尤其是当事物在短期内发生极为巨大的变化,身在其中的人们对于“意义”的领会可能就很不同了。不过,即便感觉再迟钝的人,若是对比今日中国与五年前的中国,恐怕也不能不惊异于过去五年的“极不平凡”。对于若干年后的历史学家而言,它也将是足够“令人惊异”的,无论是其取得的成就,还是其发生的变革,都一定会被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内政国防外交,各个方向均重拳发力,积极作为;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皆运筹帷幄,布阵良方。内政而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遍地开花;外交而言,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发达国家外交与发展中国家外交,“老朋友”外交与“新伙伴”外交,传统外交与非传统外交,多边齐发,纵横捭阖,“朋友圈”越做越大。十八大一锤定音,不改旗易帜,不封闭僵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中全会显示坚定决心,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强调完善治理,全面依法治国;五中全会践行郑重承诺,全面建成小康;六中全会突出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五位一体”工作总体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整体转型升级;以“一带一路”倡议,传播合作、共赢、普惠、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五年来的成就是开创性的。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伟大的政治家有三种:一种善于“除旧”,一种善于“布新”,还有一种善于“除旧布新”。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破”中“立”,在“立”中“破”,有“破”有“立”,边“破”边“立”,“破”“立”并举,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新局面来自新任务,新任务来自新形势。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四个伟大”应时而生,应势而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凝聚共识,振奋人心,一个曾经无比辉煌的伟大民族渴望铸造新的辉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主题鲜明,始终一贯,世人瞩目的“中国道路”充分显示了“四个自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朝惕夕厉,常怀忧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打造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强本固基。

  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有句名言,“政治是件用力而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用来描述五年来的变革再恰当不过。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好吃的肉都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多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进入短兵相接、生死相搏的重大关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然而,只要善于筹划部署,坚持正确方向,找准关键突破口,巧妙持久发力,五年亦不为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小小的“八项规定”开始,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闻舆论、思想宣传、文学艺术、哲学社科、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各项工作步步为营,“中国话语”、“中国声音”、“中国思想”丝丝入扣;司法改革、监察改革、军队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影响之巨,尚待来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二孩”政策、养老“并轨”迈步、医保“漫游”提速……许多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改革不断推出,便民惠民利民,一个更有活力、更加公平的现代化社会正在到来。

  五年来的变革是根本性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不觉间,天地可有大变。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已经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五年来不断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重大成就,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新的发展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接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人民以更加强烈的心情向往美好生活,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担负自己的历史使命。

  身处这样的历史性变革是幸运的,亲睹这样的历史性成就是幸福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召开将掀开变革与成就的新一页,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份子,中华民族的每一成员,都是这一仍在展开中的伟大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