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进校园,宜疏不宜堵

2017年08月30日 07:08   来源:红网   沈林

  随着分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共享xx”如雨后春笋般在社会出现,衣食住行娱各个方面无孔不入。在校园特别是各大高校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共享”,各方对校园里出现的各类“共享”态度不一。(8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与社会上比较常见的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KTV等共享项目略有不同的是,活跃在校园里的各种“共享”常让人有“脑洞大开”的感觉。例如,西南民族大学的“共享宿舍”、浙江嘉兴学院梁林校区的“共享篮球”、湖南大学的“共享饮水”、湖北大学的“共享厨房”、武汉一些高校的“共享洗衣机”……这些“共享”项目的涌现,在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面临着疏与堵的考验。

  有人认为,有的共享项目其实是打着“共享”的噱头从事着租赁的生意,本质上的逐利以及“蜂拥而上”导致的管理上的混乱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主张对“共享进校园”实行“堵”的策略——毕竟,曾经若干年没有“共享”,学生依然可以正常地学习和生活。这种观点的立脚点是,任何一款“共享”从无到有都是对现有业态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带来的变革或许会引起一些不稳定因素,在“稳定至上”的思想主导下,“一禁了之”是最简单的“维稳办法”。

  殊不知,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已然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共享项目的出现和发展在当下已经不可避免。纵然“共享进校园”或许会增加校方的管理成本和难度,但若是仅仅担心“管理上的混乱”而一味地堵,还不如强化管理进行“合理地疏”——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一些共享项目之所以出现在校园里,其实质是切合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补充了校方在某些资源上的不足。从这一角度考虑,“共享进校园”实际上能够为学校的办学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基于这种认识,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要转变思想观念、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以适应共享经济的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在共享项目的选择和开发时,要体现项目的便捷、优惠、环保等功能,避免重复开发、资源浪费的情况,毕竟由“共享”促进的资源充分利用,其本身传递的是节约和环保的理念;在教育方式上,鼓励大学生结合“共享”踊跃参与创新创业的学习和实践,对于一些相对成熟的项目给予政策、技术、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强化管理,通过更为规范的管理、更为到位的措施,发展真正适合学生、方便学生的项目,使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得到实实在在地提升。

  在共享时代,校园里不可避免地将出现各类共享。唯有转变思维方式、优化管理模式,合理地开发、有效地管理,方能使共享项目真正发挥最大效益,实现学校、学生与共享项目运营方的共赢。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