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论文涉嫌抄袭学生:醒醒吧,窃书也是偷

2017年08月11日 07:13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如果说什么新闻不显山漏水,但却月月是“熟脸”,那大概是学术不端和抄袭。

  继官方通报107篇论文被《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之事“正依规处理”后,厦门一医院院长、知名专家,又被举报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抄袭自己的两位硕士生。如果盘点今年整个上半年的学术新闻,引起广泛关注的抄袭事件一个巴掌数不下来。

  这些事件,基本都经历了漫长的调查周期。花费这么长时间,固有调查的程序要求,更有一些确认学术不端行为常见的掣肘。除被调查对象的声名地位有可能构成干扰外,更多的,大概是圈里不能拿上台面的规则。比如,导师带学生同做一项课题,最后呈现出的成果论文往往“不分你我”,导师论文带学生名字发表算是提携,学生写完论文挂导师名字更是一种“尽本分”和“顺理成章”。再比如,年轻学者发表论文,可以带上同一机构的知名专家“撑场面”,虽然后者并未参与科研甚至并不知情。

  顺应上述“内部规则”的逻辑,对学术抄袭的辩护也很多,基本上可以归结为“苦衷说”和“制度所迫”说。意即,制度性障碍干扰学者安心做学问的空间,学术评价体系粗暴颟顸,职称评选充满论文导向,重量不重质、重科研不重教学、重文章不重临床,尤其对实践学科非常不公平。这种批评非常对、非常重要,但评价“不合理”的存在,远远导不出学术抄袭的“合理”。就像贫穷不构成在公交车上放火的正当原因,“遭遇不公”支持不了去幼儿园报复社会的正义性,学术抄袭在现有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正常。

  在诸种社会“失范”行为之中,学术抄袭并不直接显现可见后果,因而也并不为大众所关心。加之上述种种背景,更是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不严重”“可理解”的行为。实际上更应该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在任何社会里,学术圈都担负“良心圈”的作用,被冀望生成代表一个社会最高水准的道德自治状态,其规则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学术抄袭都不是事儿,会整个压低社会的底线。

  可以看看今天与此相关的一个新闻:“澳洲大学老师用中文警告‘别作弊’,激怒中国学生后邮件道歉。”主人公固然涉及歧视,但读者同时可以琢磨琢磨中国学生长期“塑造”出的学术形象。

  也可以看看近期与此相关的一个现象:包括《锦绣未央》《三生三世》《楚乔传》在内,近两年几乎每出现一个所谓的网络大IP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就会伴随产生原著的抄袭丑闻。

  还可以看看另一个与此相关的事实:媒体抄袭屡见不鲜,有地方小报长期在标点都不改动的情况下,抄袭“光明网评论员文章”做评论头条,这种报纸至今仍然存在,看来媒体的日子还是太舒服。

  “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曾在咸亨酒店涨红了脸,自我辩护,对学术领域以及更为泛化的抄袭的辩护,说到底也就是这个逻辑。醒醒吧,窃书也是偷,不要忘了这位老兄最后的结果: “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