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让更多人分享“新技术”的美好

2017年06月29日 12:28   来源:光明网   盘和林

  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6月27日至29日召开,主题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表示,要推动包容性增长,就是增强社会公平性,就是实现可持续增长,新工业革命给包容性增长有更大的可能性,给各方带来更多平等参与的机会。总理提出了一系列“包容性增长”的“中国主张”,赢得了与会国际政要的广泛认同。

  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纳米科技、量子计算等各种高科技方面的革命。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或出现“技术凌弱”的现象,即新技术的优势会加剧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强弱、贫富关系,天平向掌握新技术的国家和人群倾斜。笔者认为,总理提出“增强社会公平性”等包容性增长的主张,是一剂医治唯技术论的良药;“包容性增长”的共享、社会公平性等核心价值理念,则是让更多底层人分享“新技术”的美好。

  包容性增长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原始意义是“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

  基于此,总理致辞中用很大篇幅讲述就业问题:“因为就业是包容性增长的根本。”而他重点提到的就业及“双创”、扶贫等,都是包容性增长的“中国实践”。

  过去几年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这四年来新增城镇就业5000多万人,所以有与世界经济论坛相关的国际权威机构,在进行多项经济指标评估当中,把中国的就业表现列在世界各国的第一位。这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稳就业”的成绩来之相当不易。

  包容性增长核心是“机会平等的增长”。当前,在中国大地上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双创”,不仅有利地支援了“稳就业”“稳增长”,还拓宽了社会纵向流动渠道。总理说:“中国的创业创新,因其“众”而成其快、成其势、成其强,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有效途径。”

  包容性增长的最终目的是让普通民众、弱势群体受益。过去30多年,中国有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到2020年要使剩余的4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总理说:“中国包容性的增长就是要使人民生活地更好,更有尊严,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活力。”

  后来,针对国际公共治理中存在“大国恒强,小国恒弱”等问题,包容性增长逐步增加了更丰富的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等。为此,总理提出了“推动包容性增长,必须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的主张。

  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凌弱”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化悖论”。即全球化并没有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处境,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更加趋向于边缘化。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鸿沟在全球化拓展后继续扩大了。

  为此,总理提出:“维护多边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并主张“同时改革和完善国际经贸规则,以保障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无疑,这些全球化的“包容性增长”主张,也是克服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凌弱”等弊病的一剂良药,“双赢多赢”才能让世界秩序更和谐、更美好。

  人类已经高度依赖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第四次工业革命不请自来,我们必须以“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一方面用其所长来实现“包容性增长”,新技术为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技术可能性,让更多底层人分享“新技术”的美好;另一方面用其避免其潜在破坏力,如“技术凌弱”。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凌弱”也非必然,滴滴等新技术的应用其实增加了基层弱势群体的灵活就业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等中国“新四大发明”也给更多的发展中国以技术赶超的启示。(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