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老人街”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7年04月14日 10:40   来源:东方网   蔡正青

  在浙江衢州市衢江区太真乡乡政府所在地竹埂底村,有一条“陪读街”。这条街就在学校边上,街上至少有几十户人家是从该乡其他村庄“迁移”过来的,他们周一到周五住在这儿,周末回几十里外的老家。十多年前,竹埂底村成立了太真乡中心小学,完成了全乡从最多时20多所小学到一所小学的撤并。进入新世纪以来,撤并“麻雀学校”,让更多孩子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同时也给一些家庭带来了诸多不便。(4月12日浙江在线)

  何止浙江衢州太真乡有一条“陪读街”?“陪读街”差不多是各地亮丽的风景线。家长陪读源于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为了获得最优质教育资源,人们不惜舍近求远。家长陪读是为孩子读书提供最大的方便,腾出精力集中学习。在农村的一些地方由于“撤点并校”,陪读则成为家长无奈的选择。“撤点并校”毫无疑问会给家庭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增加家庭的经济损失。就“撤点并校”而言,会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让农村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家长陪读,在就读的学校附近租房,然后安排家中的老人陪读,照顾孩子的一日三餐生活起居。“陪读街”随之被人们称着“陪读老人街”。为此,家庭原本平静的生活将被打破,生活成本也会随之上升。陪读老人往往一心挂两头,在家和陪读出租房之间来回奔波。

  光明网4月13日载文《“陪读老人街”教育资源失衡下的无奈救赎》,文章认为,在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格局下,“租房陪读”成为不少家庭无奈、悲苦的“自我救赎”。作为乡村空心化的一个缩影,“陪读街”既见证了空巢老人对孙辈的爱与关心,也观照出部分乡村土地抛荒、农业孱弱的生存生态。

  而笔者则认为,既然有几分“失”,也必然有几分“得”。常年在“空心化”农村生活的“空巢化”老人去陪读“留守化”的儿童,给老人和孩子变换了一个新的环境,过上了城镇市民的生活,陪读老人接受了陪读任务,任重而道远,发挥余热了。陪读的生活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陪伴孩子一天天长大,长知识,长身体。整天忙忙碌碌,陪读老人的生活也随之变得丰富多彩非常充实。从农村到城镇,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思想理念的更新。有的陪读老人生活的范围不过几里地,陪读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机会学习,与时俱进,抛弃陈规陋习,与孩子同进步。常年陪读,和孩子朝夕相处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同时也融洽了所有家人之间的感情,让一个家庭变得更加温馨和谐。老人和孩子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代沟”,思想不时地会发生冲突,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达到默契,彼此接受对方,达到相对统一。

  陪读老人要管孩子的一日三餐、学习,十分琐碎,陪读对于老人老人来说也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不必将陪读视为一种无奈。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