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7年04月10日 09:18   来源:人民日报   魏礼群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奋勇前进,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良好局面。现在距离2020年时间已很紧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繁重,需要全国上下凝心聚力,不懈努力奋斗,持续全面推进,确保如期实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中心任务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要求,是让全国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动各项事业更好发展的坚实基础。而要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等。这些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使整个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稳定增长、良性循环的新阶段。要做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稳定增长、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环境、转换动力上下大气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战略选择。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科学理念,是走科学发展之路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开出的有效良方。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着力加强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中拓宽发展空间;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新内涵、新方式、新途径、新动能,集中反映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发展必将开辟新局面、新境界。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周期性、总量性的,但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改善供给侧结构,必须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产业体系,创新产品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立足当前,努力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积极化解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加快构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汇聚我国中长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同时,应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这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内需潜力巨大,扩大内需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关键是找准发力点。应着眼补短板、惠民生、调结构、促创新、增后劲,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环境治理、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等方面,增加有效投资,改善投资方式。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新趋势,加快发展公共设施和教育、文化、养老、医疗、旅游等各类服务消费,使消费和服务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子,付出的代价太大,必须转变。应按照党中央关于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要求,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转到集约型发展上来。经济工作要切实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培育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智力开发,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特别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实现新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无论是稳增长、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还是惠民生、防风险、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要取得预期成效,必须继续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包括深入推进财税、金融、国企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理顺关系、完善机制、创新制度,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应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两种资源,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实现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特别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一方面,更加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来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从事经济活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应更加重视政府自身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特别要创新行政管理思想和治理方式,切实按客观规律办事,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法规、标准等,引导经济运行方向,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市场监督,维护社会秩序。同时,要统筹把握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既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各自的作用,又使二者优势互补、密切结合,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加的国际环境。同时,国内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不断显现。在这种情况下,特别要注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变化,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及早谋划,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着力稳定社会和市场预期,稳定经济在合理区间增长,稳定增加就业创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重视防范和化解各种经济风险,守住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底线,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稳定是大局、是基础,在稳定的前提下要勇于进取,积极推动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敢于啃“硬骨头”,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