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直是机关作风建设方面的诟病。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尤其是“执窗服”部门,牢牢牵住作风建设这个“牛鼻子”,加大“两为”专项整治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不止跑一次腿”的现象依然没有杜绝。浙江省按照全面推进、分步快走的要求,创新提出了“最多跑一次”办理事项清单,以加速奔跑的姿态,展现政府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的决心和全面推进简政放权的魅力。
“最多跑一次”,这个理念和目标先是在2016年12月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就可解决问题。在今年的该省政府工作报告上,“最多跑一次”改革被列为今年省政府重点工作。“最多跑一次”,体现了真心为民办事、真诚服务群众的民生情怀,更是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切实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崭新精神风貌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靠改革开道。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永远在路上。而且越是到了改革深水区、攻坚期,越要牢牢抓住改革不放。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最多跑一次”改革反映了群众的呼声。但是,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享受“权力”所带来的特殊感觉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让群众和企业“最多跑一次”无疑是在割他们身上的“肉”。因此,必须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将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最多跑一次”改革承担着牵行政服务“一发”而动政府服务“全身”的作用:用“最多跑一次”来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加快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服务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用“最多跑一次”来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形成“部门联合、随机抽查、按标监管”的“一次到位”机制。当然,简政放权任重道远,“最多跑一次”改革也刚刚破题,伴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作风建设新常态全面形成,简政放权、“最多跑一次”改革必将为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开道,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市场更加充满活力,持续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让信息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群众多办事,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更是政府部门的天职。这就需要加速办件事项的信息流转,从而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办结时间,真正实现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改进政务服务。不过,困扰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现象仍然大量存在,造成群众重复提交办事材料、往返跑腿,给群众办事创业带来诸多不便。近年来,从上到下推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较好地促进了部门间信息共享,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这既是我国“互联网+”战略的延伸,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用“最多跑一次”来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目标,逐步形成各项便民服务“在线咨询、网上办理、证照快递送达”的“零上门”机制,可以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合力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简化群众办事环节、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着力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惠民利民。
促干部走心。事在人为,事靠人办。政务服务质效如何,关键看办件人员的精神状态。而走心,才能走进心。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承诺,不是挂在嘴上说说就能兑现的,必须切实促使这样的服务意识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做到走心用心。要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宗旨意识教育摆上突出位置,帮助机关干部转变思想观念、工作理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要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抓经济促发展强服务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强化媒体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大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办证多、办证难”、“推诿扯皮、循环证明”、“奇葩证明”等新老问题的综合整治和公开曝光力度,不断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的要求。要加大问责惩戒力度。不负责,就要被问责。“最多跑一次”,是服务承诺,更是责任担当,党政干部必须始终将自己摆进去,将责任扛起来。对于履职尽责不到位的人和事,要坚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而倒逼各级各地各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将责任扛在肩上、将服务记在心中、将为民付诸行动。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承诺,能否落到实处,是对党性的考验,更是检验是否将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试金石”。各级各地各部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入持久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化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不断巩固执政根基、厚植群众获得感。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