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要乐做群众的“小棉袄”

2017年02月03日 10:15   来源:东方网   朱永华

  孩子上户口、农家院办执照……诸如此类的“芝麻小事儿”,让不了解办事程序的农民跑尽了冤枉路。如今,在沈北新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干部“竞争择优上岗”,不但解决了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更让700余名机关人员下沉到一线,打通了服务民生的“最后一公里”,也让干部从“领导”变成了百姓群众的“小棉袄”(据2月2日《人民日报》)。

  在坊间,女儿被誉为爸妈的“小棉袄”,因为相对于“粗心”的儿子来说,女儿更心细和理解父母,能够把事情做到爸妈的心坎上,让父母感到贴心和温暖。干部被称为人民群众的“公仆”,能够成为群众的“小棉袄”,就必须在身体沉入基层的同时,更要用心且主动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沈阳沈北新区曙光村服务站站长郭颖等沉入基层的干部一班人,着手从帮助群众遇到的很多“小事”做起,帮助村民代办各种手续,服务村里的大事小情,主动并乐于被群众“折腾”,这样的干部自然让群众感到更贴心、更可信赖。

  很多在干部眼里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百姓群众不了解和不熟悉办事流程,往往跑尽了冤枉路还摸不到头绪,沉入基层的干部通过为群众办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大问题。并且通过带着群众办理一件“小事”,既可以辐射一片群众,可让更多群众熟悉某类办事程序,更能让群众看到干部沉入基层服务民众的诚意和作风的踏实转变。实际上,普通百姓群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极少会遇到某些让干部处理不了甚至无法处理的大困难、大问题,但却时常被一些甚至“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所困扰,小孩上户口、入托入学,大人办手续、开证明、办理医保报销等等,如果缺少基层干部的帮助和指引,群众不但会多跑冤枉路,小事情往往也会成为群众衡量干部作风的一杆标尺,甚至会引发群众对基层干部的对立。因此,能成为群众的“小棉袄”,既是所有干部的本分,更彰显出以民为本的执政形象。

  其实,对于任何一位干部乃至领导干部而言,要成为对群众知冷知热的“小棉袄”,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并不难做到,首先就需要端正心态,不要把“官念”看的太重,要把当干部为群众办事作为一种职责和事业,尤其是在能上能下方面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把获得群众认可和满意作为自己为官的价值体现,而不是把能否获得提拔,能否被多少人仰视,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而上级或组织部门在分配使用干部时,也应当破除“封建官念”,注重量才适用,对于被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小棉袄”型干部,赋予其更多为群众办事的职责权利,提高其物质和荣誉待遇,而不是单纯“级别上论英雄”,只有淡化“官念”,才能营造出干部乐当群众“小棉袄”浓厚氛围。

  在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传统封建官本位的国家,“是官大于民”的官念根深蒂固,要完全清除干部心理上的“官本位”思维确不是件容易事,同时又由于干部体制上的某些弊端,使得很多干部的“生杀大权”并不完全掌握在群众手中,以至于让一些干部为群众承担责任义务动力远低于对上的迎合。这种“官本位”思想既是干部成为群众“小棉袄”的最大障碍,但同时也给干部做群众“小棉袄”创造了契机。我们都知道,相比起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众,勤劳淳朴的中国百姓最容易从官员的主动服务中获得满足,并比任何国家民众更倾力维护和敬重为民服务的官员。实践中,凡是愿意做群众“小棉袄”的领导干部,群众更会回馈以巨大的热情,甚至会为其付出生命之爱,而这样的事例在各地更不鲜见。

  “家有小棉袄、幸福每一秒”,基层群众更是如此,干部乐于当群众的“小棉袄”,把群众的困难疾苦挂在心上,群众在提升幸福感的同时更会拥护和信赖干部,也没有什么能比和谐的干群关系更能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和维护干部的形象与权威。干部乐于当群众的“小棉袄”,群众对干部所说的话才爱听、爱信,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决策才会倾力拥护并会自觉顾大局而舍小家。由“小棉袄”维系的干群关系,社会矛盾非但不会成为稳定和发展的障碍,反可以更凝聚共识成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强劲动力,让整个国家和社会始终伴着和谐旋律阔步向前。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