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7%,超过印度的6.6%,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中重回领跑地位。而2015年,中印两国经济增速则分别是6.9%和7.6%。
对于中国经济增速位次的提升,海内外各界都很关注,也有不同的解读。但如果仅从GDP数据来评判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结论为何都难称严谨。事实上,评判中国经济要有全面眼光、应用综合标准,看其量,更要看其质。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转换动能、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等诸多任务。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不仅仅在于增速多少,更在于既有质又有量,即:在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成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水平与可观的绝对增量。
在经济发展的质上,中国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了经济增长含金量与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明显提升。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钢铁煤炭落后产能逐渐消解,平均每天新设企业达1.5万户,失业率呈下降趋势,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
在经济增长的量上,中国坚持把“稳中求进”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确保经济“蛋糕”的增量满足人民期待与改革需要。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实现6.7%的增速,增量就相当可观。据测算,如果以2010年价格计算,2016年中国仅GDP增量就超过4万亿元。这不仅与过去两位数增速对应的GDP增量基本相当,而且使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能够继续领先全球,成为当之无愧的重要引擎。
毋庸讳言,如今的中国经济确实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但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向好势头日益明朗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势头,是因为中国的决策者深知,面对转型时期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不能简单地以“增长速度”论英雄。与此同时,若想破除束缚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就必须直面过去粗放式发展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引领,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破有立、补齐短板,提质增效、去旧育新。
质量关系处理得好,转型之路才能走得稳。中国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将为世界带来巨大需求;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升级,能为世界提供有益经验;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所有这些,对于正在复苏之路上艰难前行的世界经济而言,无疑是稳定之锚和动力之源。
有质有量的中国经济,惠及各国,利好世界。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