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机关体育场 开放难在哪里?

2017年01月19日 08:08   来源:广州日报   敬一山

  17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草案)》。北京拟立法对现有体育场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场地设施、中小学校场地设施以及商业性体育设施,创设有序开放的制度。

  让学校机关开放体育设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想法。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就明确要求,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但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也尝试过逐步推动一些大学公开体育场地设施,只是效果并不理想。理解其中的难点所在,才可能更好地推进公开。

  有媒体曾调查过北京各大学体育设施公开的现状,发现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之后怎么权衡校内和校外的需求。比如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运动场,就曾经历过“封闭-开放-再封闭”的曲折过程。因为在开放过程中,校外人员和学生为了占用足球场产生过争执,为了保证校内人员优先,最后实际上又回归了封闭。

  其二,开放之后意味着要增加管理和维护的成本,这些成本由谁来分担。北京有些大学在开放体育设施时,采取适当收费的方式,这样通过一定的门槛,既避免了过分拥挤,也能补偿运营的部分成本。不过在很多人眼里,公立学校是国家投资的公共资源,收费是否合理,收多少才合理?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或许正因为管理和成本上的难度,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开放,长期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而且现实地说,开放公共资源的诉求虽然无可厚非,但对于具体的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来说,如何化解开放的压力,的确有很多后顾之忧。在北京新的“健身条例”中,已经有了一些相应考虑,比如提出要“完善促进开放的组织管理、安全保障和经费补贴制度,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

  不过,经费和管理其实只是表层问题,最深层的矛盾,还在于供需之间的严重不匹配。在讨论学校和机关体育场所开放的时候,常有人举发达国家的例子,为什么这些国家的大学体育场能开放,而中国的大学开放这么难?不妨看一组数据: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57平方米,还不足美国几年前相应数值的1/10,不足日本的1/12。可以想象,如果居民有多样的选择,即便大学开放体育馆,可能也不会有特别多的人去,而在运动场馆严重稀缺的环境下,一旦大学场馆开放,可能就面临人满为患的压力。

  所以,大学和机关体育场馆的开放,本来只是锦上添花的选择,而很难将他们当做解决公共体育场地稀缺的灵丹妙药。地方政府推进学校和机关体育场馆开放的同时,更需要加大公共投入,解决人均场地严重不足的根本性问题。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